smart原则举例
S明确的具体的,不符合。并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各参与方肉眼可见的不情不愿,可以预料的无法实现,还不能准确评价成果,这算哪门子的明确的任务?
我看网上基本都是拿五条分开来讲,而且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讲的。但是以我个人的理解,非但不应该分开,而且也不应该按照这个顺序来讲。下面我将按照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举几个例子,希望能够让自己表达的更清楚。
M可衡量的,怎么叫可衡量的呢?就是有指标。我们对一个事物的量化都是从建立指标开始的。人就是身高体重啥的,文章在例三这里简化的使用了字数这一个指标。
R相关联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目标,是目标、资源、计划的集合体。前几个例子一直没有显式的写出写文章的主语,也就是只给这个任务分配了时间资源,却一直没有分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毕竟目标、资源和计划的关联才是整个任务的主体。例六虽然给出了主语李雷雷,却是一个不受控资源。
大学生smart个人目标举例
T有时限的,不符合。有时限和可实现是相互关联的。光有时限,一不能支撑任务量,二不能激励劳动效率,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有时限。
这件事情,我本来是要在这里吐槽一下的。但是毫无意义,树洞不符合咱们平台的*啊。那不如聊一聊SMART好了。
S明确具体的。狭义的就是M的指标的具体量化,对字数这个指标具体给出了五百的要求。广义的是目标、资源、计划的具体化,人力资源是我、时间资源是今天、计划目标是写五百字文章。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一种管理方法。一方面强调完成目标,实现工作成果;另一方面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员工自主参与目标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和评价。
Smart分析法举例说明
“XX部好多工作可以自动化处理,你给他们写一个工具实现了。顺便借着这个工具把他们部门的人都教会用Python写工具。这两天准备准备,周四讲一下午差不多了吧。”
我的例子从T有时限的开始,为什么先说这个,因为时间本身是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又最容易具体量化。例一和例二的区别就在于对于某个任务的描述是否有时间限制。这个时间限制又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要满足目标完成的时间需求,二是要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保证生产效率。
这里仅仅是简单举例说明。指标的设置、量化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像例子中把文章仅仅简化为字数一个指标,对文章质量恐怕不会有什么促进作用,恐怕还会起到反作用。
时间、资源、计划、衡量指标、目标都有,除了没有考虑我手头已经忙不过来并且和这件事没有半毛钱关系之外,简直就是一个使用SMART的典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