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在背古文。听着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也似乎也有些耳熟,便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千字文》,顿时深感羞愧。文中字字珠玑,蕴含了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的大学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怜我如此无知。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不止被国民所认可,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被用来习字及练习书法;还曾与佛教一起传入韩国,并被用作韩国的汉字初级读本;此外,《千字文》中从“天”到“水”的44个汉字被逐一记录在了“常平通宝”的背面(朝鲜王朝时代的货币),被认为是汉字应用于韩国语言的推动力量。
说起这传统蒙学,我似乎没有专门读过,可能幼年课本里学过一些,早忘光了。倒是依稀记得一部分百家姓,是从不认字的奶奶那里听来的。女儿小时候的读物里也有三字经和百家姓,只是顺便读读罢了,并没有读懂。看绘本更多一些,因为绘本更易懂。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我辈需要加油啦!
梁武帝便找来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让他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道家玄学二十六口诀
”。其一生用笔无数,废笔盈积成筐,堆迭成丘,特撰写铭文,随同埋入土中,名为“退笔冢”。其所书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传,影响深远,西安碑林也有刻石。
《千字文》流传甚广,后人大家多有研习释义。清道光年间孙谦益著《千字文释义一卷》,后汪啸尹又重新编撰出版了名为《千字文释义》。此版释义流传最广,文中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他们称之为四章。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这部分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加采用。
宇宙洪荒千字文全文
课本,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它流传了1400多年,既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后来智永和尚、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大家都曾书写此文,故《千字文》不仅是一部经典启蒙教材,还经常被当做学习书法的范本。
唐代的《尚书故实》中对《千字文》的由来做了艺术加工:传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很希望后代能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中国有传统三大蒙学,另外两个是《三字经》和《百家姓》。《三字经》的创作过程就借鉴了此文。后代名流大家如王世贞、胡适、顾炎武、章太炎对此文也多有褒赞。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周兴嗣因用脑过度,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