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古代有钱人的传递信函也是有专门的人传递的,他们会自己备车备马,然后由家丁带上书信往需要传递的地方去,而没有钱的普通百姓的书信传递主要通过商旅或者是远行的同乡的朋友一起带去,当然这种传递的方法就没有朝廷传递信息那么快。
古代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是信息传递方式有传言、说书或者是诗歌等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都是在人们聊天中传递出去。
古代通信的方法12个
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指定的地方。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狼烟是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信号,我们最熟悉的典故便是商州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他点这个烽火便是传递一种敌人入侵需要周边的诸侯前来救援的,这种也经常使用在战争的时候有外地入侵或者是求救的时候。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皇室人员就会把文字记录在龟甲上,也就是甲骨文,会用绳子打结或者画特殊图案,用来记事,还会利用烽火和声音来传递信息,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一个烽火台,遇到敌人入侵时点燃烽火,即可快速通知远方的人提前准备战事,这个方法延续了千年之久,直至明清才被废弃。
即使是没发明纸张的美洲玛雅人,从无花果树上剥下内皮,经过浸泡、捣平、软化、剪裁等工序,树皮两面书写,折叠成书。首尾用木板相夹,装潢美观。公元以后,萨克森人开始在用羊、兔等动物皮制成的羊(兔)皮纸上书写。中国文字产生之始,或文字产生的目的,是要以文化的即人文形式,揭示、表述一种信息和关系,这种信息和关系必须是确定性的、定向的,一目了然的,这样才可以相互认同。
它首先是要极简捷地表述、揭示这种信息和关系,然后才是规定性。这种信息和关系,包括当时人们认识到的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的性质、属性、相互关系,等等。人们要把它们用文化的形式揭示、表述出来,作为相互交流、理解的方式或工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依类象形创造图画文字,或谓之图文。举凡中国早期文字都是这种图文。它们虽然是单纯化了的图形,但都准确地抓住了该物形的特征、属性、关系,所以人们见其图形,即知其义。
古代通信方法有哪些?
最早的苏美尔文字是由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达一种新的意思,例如,代表“口”的符号,用来表示“说”;代表“眼”和“水”的符号,则表示“哭”。苏美尔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刻在泥版上的,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苏美尔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这种楔形文字后来传播到整个西亚,又经历了表形、表意到读音的演进过程,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快捷。
用文字符号记录信息,传达思想,是*群众自发运用的,在仓颉之前就已开始了。这说明用文字符号传播信息的欲望,古人今人是相同的。以至今天在一些民间乡野,仍保留着远古时期自造符号的习俗。在中国产生文字的同时,也就是公元前三四千年,世界其他一些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也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文字有极鲜明的确定性。只以文字表音,发展为以字母拼音,是文字*先天不良,是文字功能的退化,是文字体系的不健全、不成熟的表现。只有中国文字体系保持了文字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由身体符号的有限表达进入语言符号的无穷世界,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装上了望远镜和记忆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