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谚语
导语: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充分表达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物候现象的不同。南京桃树一般在3月31日开花,*的桃树要到4月19日才开花,相差19天。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下面是我国劳动*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它包括三个方面:1、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2、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3、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对这一物候高低差异的描述。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奠基耍。
关于物候的诗句有哪些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指太阳下山时,西边天空的乌云接住太阳,并且乌云自西向东移动,预示当天夜里要下雨。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这通常是对流日变化所造成的暂时现象,阴雨天气仍将继续维持。类似的谚语还有“太阳笑,淋破庙”、“太阳现,三天不见面”、“亮一亮,下一丈”等。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因为海洋吸收太阳热量多,春季不如陆地升温快,到了秋季,海水的热量散发慢,所以沿海地区的秋季也比内地来得迟。就以山东来说,烟台在沿海,而济南在内陆,每年烟台苹果树开花要比济南晚半个多月,正好花期避开春寒,这是烟台苹果丰收的原因。
农谚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两层云或者几层云移动方向不一致,说明这几层风向不一致,它通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故预兆要下雨。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故一般短期内天气仍晴好。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即气象上的钩卷云。钩卷云出现后往往有低气压或明显的低压槽移来,要下雨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