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分为哪四部
进行编纂工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历时14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完成编纂和缮写校订工作(见丛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所谓“存目”就是《四库全书总目》中“止存书名”,不收其书的书籍。此丛书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前《四库全书》之外的书籍。
《四库全书》纂修档案的辑录和整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四库全书》纂修等问题研究的深度。因此,从民国时期开始学人便着手整理《四库全书》纂修档案,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依然不辍,并有待深入。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的二百多年里,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不仅有专著,还有论文,但由于这些论文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文献里,查询资料很不方便。于是甘肃省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编制了
四库全书一共多少本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有民国间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等。
1986年,随着*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海峡两岸兴起“四库热”。大陆地区相继影印、续修和开发与《四库全书》相关的各种大型丛书和电子版。
《四库全书》每书提要原由纂修官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等人分别撰写,再由总纂纪昀稍作润色,冠于卷前;其后辑集提要单独成书,纪昀为了文体一致,又增损润色,以至原提要精萃之处或反遭删落。因此,将四库提要分纂稿整理刊行,以便与《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行世的纪定本《四库全书总目》相互比勘,从而博采众议、辨章学术,便成为一件非常有学术意义的工作。
此书将《总目》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从中探寻中国文化的“种族心理”、十八世纪的“时代心理”以及《总目》制作者的“群体心理”,以新思路和新鲜见突破了传统“四库学”的研究架构,开辟了《总目》的文化研究新领域。
电子版以*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提供全文检索、分类检索、书名检索和著者检索等。
四库全书总目一览表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四库全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专学——“四库学”。伴随《四库全书》的广泛传播和各种大型丛书的陆续问世,学术界的研究也迎来发展的高峰,先后出现了一批颇有深度和影响的著作。
此书以《总目》明人别集“提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版本、文献、批评三个方面,对代表官方政治概念和文学思想的《总目》就明代文学所作的评价进行了考证、辨析和清理。既为《四库全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明代文学、清代文学研究贡献了新成果,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价值。
科学地把这些研究成果分类整理提供给研究人员做参考。此索引收录了1908年至2010年发表在报纸、期刊、图书、内部资料、大学学位论文、论文集等文献中的有关《四库全书》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的目录5000余条,并附“著者索引”,大大方便学者检索利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