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故事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情怀。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南辕北辙的原文和译文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典故: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路上遇到一个赶车向北走的人,我告诉他:您的马虽然好,路费虽然充足,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如果想称霸诸侯,就不应该依仗国家强大去攻打小国。
南辕北辙中的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南辕北辙中的辙:车轮压的痕迹。南辕北辙读音:nányuánběizhé,释义: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行动要与目标保持一致,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那么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在做事情之前要先明确目标,制定好计划,确保我们的行动与目标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想要实现某个目标,但是他们的行动却与目标相反,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缺乏计划、方向不明确、或者决策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南辕北辙的故事30字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的是魏国的使臣想要向南去朝见赵王,但是他的马车却向北走。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马很跑得快。那个人告诉他: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你的方向错了,你越往南走,就会离赵国越远。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意思:这不是和今天我遇见的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