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是什么朝代的
在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其散曲创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他的杂剧创作中,既有散曲的倾向,又有现实与虚构之美。
马致远,元代(约1250-1321-1324秋)戏剧家,字东里,大都(今*,有异议)人。与关汉卿、郑*、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热衷于追求名声。他似乎曾向博尔济吉特内金亲王献过诗,也当过官。之后很可能因为博尔济吉特内金的去世,离开*,在江浙一带做了省官。他在元稹统治时期(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稹书友会,晚年似乎隐居在杭。他终于在知止元年(1397年)病逝
》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
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附近活动,也曾到过
而《汉宫秋》的故事,则与正史相差甚大,虚构成份很多:其一、把汉匈关系,写成汉弱而匈奴强;其次、把昭君出塞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丑化昭君,阴谋败露后逃到匈奴,唆使匈奴引兵而索要她为妻;其三、把元帝写成软弱无能,多愁善感,而又深爱昭君的人;其四、把昭君结局,写成出塞途中,在汉匈交界处,投江*了。
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名词,叠加的三个名列句,勾勒出三个镜头。先以“藤、树、鸦”意象叠加,构成乌鸦归巢的苍茫原野镜头,又经“枯、老、昏”修饰,涂抹上冷落黯淡的色彩,酝酿出一股寂寥凄清的气氛;
再用工笔,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村野镜头,这农家晚炊的闲适暖色画面,容易勾起游子对温馨故乡的期望,从而给画面又带上一丝去国怀乡的凄苦气息;
马致远《汉宫秋》
这首散曲,曲牌“天净沙”,题目“秋思”,体裁小令,五句28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成宗时,作家们又建立“元贞书会”,失业的马致远,便加入书会,专心创作散曲。不久,他又编写了《汉宫秋》。
很显然,《汉宫秋》只是借用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注入当世的民族情绪而演绎成的,是宫廷爱情悲剧,已不是历史剧了。
这种名词句的表达方式,在修辞学上,又叫列词、或列锦、意象叠加,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不用动词,直接排列组合,合理叠加成句,构成多组图象,来创造优美的意境,言简意赅,引人遐想,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能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动词也没用,全是名词组成的句子。这种全部选择名词,经过组合排列,直接叠加的名词句,可以构成多重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是诗人常常用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