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北海上
"苏武牧羊"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故事发生在天汉元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派遣苏武领导使团前往匈奴进行外交使命。然而,使团在完成任务后却遭遇了匈奴内部的叛乱,导致苏武被扣留。面对匈奴人的利诱和威胁,苏武坚持屈节不辱命,甚至拔刀自刎,最终被匈奴人释放,并被迫放牧于北海。
苏武在北海放羊的十九年中,尽管面临极端的艰苦生活条件,他仍然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和坚守节操。这段艰难岁月,他以“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为代表,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毅力。历代统治者对苏武的高风亮节都赞叹有加,他成为了使者的楷模,被班固誉为:“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
苏武之所以被匈奴人扣留并放牧于北海,其中蕴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在此之前,匈奴单于曾将苏武关押在露天地窖中,试图通过酷刑和恶劣条件逼迫他屈服。然而,苏武泰然自若,甚至在地窖中以雪为食,用羊皮袄为食,坚决不肯妥协。匈奴单于无奈之下,只得释放苏武,但却将他安排在北海放牧,条件是只有当羊群中有羝羊产乳时,苏武才能回归汉朝。
(他的)心里始终不忘汉朝的社稷和自己的责任,代表着使臣身份的符节上的牦牛的尾毛(装饰用的)都掉光了,(他)还是没有回来。
家里白发苍苍的母亲应该在翘首盼望着自己儿子的归还吧,久别的妻子是否幽怨这一天天独守的空房?夜深同入眠,相隔两地的爱人谁能在梦中梦到对方呢
苏武牧羊的原文和译文
《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máo)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时听塞上,笳(jiā)声入耳痛心酸。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这里主要是环境描写,冬天来了,大雁南飞,南边,即是汉朝的方向;苏武看到这一幕,想起了“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您怎么可以*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他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简要概括
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编辑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心里想念着大汉江山,使节旗帜上的旄就掉了我还没返还故土,历尽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爱国志节更加如铁石般坚定。
使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提拔的,职位居于将军,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牺牲一切。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