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博学多才,早年隐居隆中,博览群书!虽然处于隐居状态,却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他的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造出有名的诸葛连弩。一般来说,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傲气,不然也不会出现有名历史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非常关心*的疾苦,他经常为*着想,并采取措施来改善*的生活。他还曾经提出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等农民起义的解决办法,成功地平息了这些动乱。他的爱民如子让人们对他充满感激和敬意。
诸葛亮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为蜀汉效力多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皇帝。刘备去世后,依旧鞠躬尽瘁,辅佐后主!
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
其一如《出师表》中所说的三顾茅庐,这种待遇真的很让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羡慕,可以说只要是人臣都羡慕君主对自己这种待遇。大力推崇诸葛亮。也是在间接渲染君主对臣子‘礼遇的行为’在古代大坏境下谁不想老板对自己好一点,这种暗示很明显了。
其二呢,就是一个忠字。到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此时的先生可以说是已经位极人臣,在当时乱世能够不作反,这种品质真是难能可贵。翻开历史书只要是乱世,看到最多的就是第一代父亲很厉害建立国家,到第二代儿子不行就被权臣篡位杀了。
既然诸葛亮历史形象并没有那么神话色彩,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高度崇拜诸葛亮?宋代学者赵与时甚至在作品《宾退录》说道: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金买马骨’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很多大人物,喜欢收买人心。做出礼下于人这种动作给天下人看。基本上诸葛亮在刘备生前的贡献,就是分析了天下形势,和促进了刘吴联合。其他时间都在后方收税供粮等事情。
那么历史形象上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何那么多崇拜者呢。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演义上那么渲染的那么精彩。但是也算一代名臣,当初刘邦之所以三顾茅庐。固然诸葛亮是个人才,但是太年轻了才28岁。而此时的刘备已经快50岁的人了。心里又怎么会看得起一个没出过仕的小伙子?
诸葛亮的品质和*
诸葛亮有能力造反却一心一意效忠少主,这种也是最古代很难见的,比如在西汉时期有个叫王莽的,开始也是精心经历为国家,最后权利到达一定之后就造反了。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见大忠,大恶一念之间。
刘邦手下主要的谋士是*,在刘备死后托孤与诸葛亮,才算是诸葛亮真正掌握了蜀国大权,从此在内: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在外:一心想北伐多次虽然没成功,但是其心可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才能: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第三种就是民间形象,古时候很多老百姓也没读过书,都是听街边说书的讲历史人物。而街边说书的为了精彩程度在自己加工一下,大多说的是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听得久了深入人心,口口相传。老百姓就有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民间形象。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