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析
所谓*法,这是西洋画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之物,如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皿等,形体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述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现出几丈远的距离来,这就是西洋画的*技巧,求真求实。
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荷塘月色4~6修辞手法并举例分析
其次是平行结构的运用,《荷塘月色》的第二大语言特色就是频频使用平行结构。使用平行结构,能够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这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中也很好的采用了类似的平行结构,表现出了原文的对称美和均衡美。比如这一句: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朦胧柔和。最后,一“画”字含“人为”动作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能够遐想能够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至,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之裙,荷花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动。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此刻眼前。
荷塘月色佳句摘抄及评析
其次,《荷塘月色》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主要是透过超多叠音词、平行结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体现出来。朱先生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到达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先看对荷叶的描述:“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述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同时,作者在描述此景时,个性重视章法,由月色下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周围,由主体之景到四周的景,极重章法,在写景中,又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感,那就是极尽喜爱而沉静于享受之情。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宛若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它一反中国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而追求那种完全富有真实性、色彩浓郁、层次鲜明之美。这种写景方法与西方文化是相一致的,朱自清这样写,与他理解的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首先,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想借游览荷塘来排解自己苦闷的情绪,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给整篇文章定下基调:幽僻,寂寞,阴森森,淡淡等这些词语都营造一种孤寂的气氛,很好传达了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贴合整篇文章的基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