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打雷预示着什么
气候中的一些反常现象偶有发生,民间便有“春花秋开雷打冬,开春蛙鸣六月雪”之说。对此,气象学家的解释是: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冬季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由于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的“雷打冬”现象。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凶吉祸福毫无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破除这种迷信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然而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为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汉代易学泰斗京房说:“天冬雷,地必震。”他认为冬天打雷,是因为春夏之季滥杀生灵所致,人类倘不思过悔罪,冬天必将吹起暖风,以致天下虫害猖獗、*四起。
古人还说:“秋后打雷,遍地是贼。”他们认为,冬雷的发生,是由于朝廷为政不仁、法度失常,于是出现天塌地陷,盗贼横行的现象。所以古时民间有谚语,“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
冬天雨水显著减少,天气干燥。有农谚说:“立冬打雷要反春”;民间也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冬天打雷,预示着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民间十二个月打雷顺口溜
出现雷打雪就意味着要下暴雪了。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预言都将“雷打雪”天气视为不祥之兆,认为它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极端天气或者灾害发生。一般来说“雷打雪”预示着水汽充足,冷空气强度大,降雪量比较可观。另外雪下得大,叠加降温剧烈,也容易造成低温冻害。
冬天打雷是正常现象。打雷的本质是云中或云地之间放电的现象,而雷云的起电机制很复杂且有很多种,目前没有一种机制可以解释所有的雷电天气现象,因此冬天与夏天的打雷条件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当具备一定的暖湿空气和暖湿空气向上运动这两个条件时,就有可能产生雷云。
春夏季节雷电较多,是因为这一时期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低空的暖湿空气日趋活跃,同时,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更易形成强烈的垂直运动,这种情况在盛夏时最为剧烈。而在秋冬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减弱,空气逐渐转为寒冷、干燥,也不易形成剧烈垂直运动,便很少有雷电现象出现,因此冬季雷暴比较罕见。尽管罕见但仍然存在满足上述气象条件的可能,因此有雷电生成也是正常天气现象。
雷打雪现象是指在降雪过程中同时伴有雷电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雪;二是暖空气比较强,大气能量比较充足,可以形成雷电。具体来讲,就是中低空暖湿气流较强,由南向北运动,而低层冷空气由北向南扩散,形成了一个冷空气垫,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产生较为强烈的对流,从而引发了雷电活动,形成雷打雪现象。
古时有人认为,立冬时如果打雷,表示天气会转暖,春天即将来临。实际上,冬天出现打雷的现象意味着气温会很低,这一年的冰雪天气频繁,牲口可能会被冻死。
立冬以后打雷有什么说法
古人还认为,秋天之后出现打雷的现象会有大量盗贼出现。冬天打雷则是因为皇帝不能勤政为民,滥用刑法,导致洪水和地震频发,盗贼猖獗。因此,古代*留下了许多关于冬天打雷不祥的警示谚语。
中国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冬天如果出现打雷的情况,会给牲口带来灾难,他们称之为“雷打冬”。这种说法源于冬天打雷意味着暖湿气流活动频繁,冷气流也很强劲,导致空气湿冷,经常下雪。这种多变的气候对家畜来说很难受,冻死的机率很大。
然而,在古代,由于科技落后,人们不了解气象学的原理,只是简单地将冬天出现打雷归咎于上天的警告,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汉代的玄学大师京房认为,冬天出现打雷现象是由于人们在春季和夏季杀害生命过多所致,是上天对人们的警告。如果不能及时改过,就会在冬天刮起暖风,导致虫害滋生、*蔓延。
但在其他时候,冬天的天气并不那么寒冷,暖湿气流很强劲。当北方偶尔出现强气流向南方移动时,暖湿气候会升高,对流会更加严重,出现雷雨天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雷打冬”。这只是一种气象现象,和人类的吉凶预兆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应该学科学、相信科学,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天气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比如本应在春天开放的花却在秋天开放,冬天出现打雷,春天有青蛙叫声,六月下雪等。关于这些现象,现在气象学上有科学的理论解释:受大陆上的冷空气影响,冬天的气候又冷又干,此时受到的太阳照射减少,无法形成强烈的对流条件,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冬天的雷阵雨天气。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