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惊蛰》四言绝句
“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习惯和*要求的动物,在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惊蛰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七言绝句诗,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蛰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情况。
“融融翠野启春耕”。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几阵潇潇染绿红”。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关于惊蛰节气的古诗
“九九江南风送暖”。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晴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惊蛰节气美诗五首: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李自成蹊每年公历三月和农历的二月初,会迎来节气“惊蛰”。“惊蛰”这两个字实在让人过目不忘,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只有这个节气用了前缀动词和形容词“惊”,而后跟着一个有虫字的“蛰”,而通常我们使用“蛰”的时候,是有分明的体感的,比如被虫子“蛰”了一下。
惊蛰时节的天气特征,就是雷雨增多,而伴随着雷雨到来的,就是许多蛇,蚯蚓,蚊虫,纷纷出来,它们也开始享受温暖湿润的春天。
上个世纪边疆出土了两本二十四节气的手抄本,可以看到这组节气诗,是深入民间。在印刷术已经普及的唐朝,人们还是愿意用传抄的方式,带在身边,远赴他乡。
古诗《惊蛰》刘长卿
惊蛰不但是节气,也代表仲春那种让人日日向上,耳目一新的蓬勃。春雷春雨,春花春气,春心春志。唤醒和振奋的不止是大地,更是人心和情怀。
79岁的陆游,隐居浙江山阴,一生想报国,收复失地,只是朝廷昏聩,常年举棋不定。但是他晚年获得了一位真知己,辛弃疾时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这位从金国匹马归宋的将军一样的人物,被重新任命,可能朝廷转向了主战。
惊蛰时节,春雷春风如约而至,催出了各种春天的动物们,而桃花李花在山谷里开得绚烂,它们虽然不能言语,但是这种蓬勃绚烂的春色,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比看看桃树李树下的脚印形成的道路就知道,它们有多么绚烂和美。
两条蚯蚓正在缠斗,它们纠缠在一起打斗,结果连附近的小苔藓也被它们弄伤了,看样子这样的打斗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你看它们虽然小,打架起来,可谓互不相让,气势如虹。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