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两个强者争斗时第三者趁机获得利益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在别人争斗时自己趁机获取好处的情况。
大学生:两家大公司在市场上展开竞争,而一家小公司趁机发展壮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景在商业界屡见不鲜。
鹬蚌相争的寓意及道理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只鸟(鹬)和一只贝壳(蚌)在争夺食物时,旁边的一个渔夫(渔翁)趁机捕捞鱼得利的情景。
这场比赛中,两支球队在争夺冠军的道路上互相厮杀,但最终黑马队趁机夺得了冠军,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故事起源(StoryOrigin):《庄子·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一只鹬和一只蚌在争夺食物时发生了争斗,而旁边的渔翁趁机捕捞了鱼。这个故事通过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在争斗中旁观者往往能够获得好处。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源自《庄子·齐物论》。鹬和蚌分别代表两个争斗的对手,渔翁则是旁观者。当鹬和蚌相争时,渔翁趁机捕捞鱼获得了利益。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在争斗中旁观者常常能够从中获得好处的道理。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因小失大”、“损人利己”等,来拓展对于利益得失的理解。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原文
成语结构(StructureoftheIdiom):主要由四个词语组成,分别是鹬(yù)、蚌(bàng)、相争(xiāngzhēng)、渔翁得利(yúwēngdélì)。
高中生:两个政治家在竞选总统时展开激烈的争斗,而另一位政治家则趁机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哪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出处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