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飞駞(今绣球),是壮族人公共聚会活动中娱乐传情之常用器物。
”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今武鸣区)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到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但在历史上禁歌的现象屡有发生。《武缘县图经》曾记载,清道光年间,思恩知府
》“浪花歌”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
壮族三月三歌节的风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共同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来源和内容随着生活区域的不同而不同。贵阳市乌当区新城乡布依族也称“三月三”为“祭蚕”,俗称“蚕社”。传说古时候有个农夫,发现每年春播后都有很多地蚕咬死秧苗。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在人间的“天马”。为了防止幼小的穆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但都不起作用。后来他在春播的时候炒爆米花喂蚕,保苗。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远处的布依族。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广西壮、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歌会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很受欢迎。在古代,年轻的男女聚集在街上或河边举行宴会和唱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数千人齐唱的大型“歌会”。
从此,这一带的布依族人,为了保护庄稼,争取丰收,每年的初三,不用沙裹禾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到附近的山坡上,祭祀“神和地蚕”,祈求神的保佑,让地蚕不咬田里的稻苗,五谷丰登。节日过后,人们沿着田边的土坎边走边唱着民歌,把玉米花撒向田野。认为供奉地蚕可以迷惑它们,封住它们的嘴,使田里的秧苗免受虫害。后来,3月3日被定为“宋节”。
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是其中的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唱歌,聚集在河边举行宴会。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日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汉族是上巳节,有三月三祭祖,三月三祭轩辕的说法。
此外,家家户户都把糯米染成各种颜色,做成带花的糯米饭。年轻人去山坡上吹树叶,唱民歌。如果遇到合意的对手,晚上会请你去布依村通宵唱歌。临走时,主持人用芭蕉叶将糯米裹上鲜花和鸡腿,作为节日礼物分发给歌手。贵州省望谟县的布依族人说,三月初三是“寒天”,吃狗肉可以驱寒。在这***,狗会按照惯例招待你。
云南罗平巴达河布依族的三月三,是青年男女欢唱对歌的节日。这***,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年轻人唱山歌,看孩子们划竹筏、打水*的比赛。也有人给孩子做糯米饭,分给边上和村里;还有的把鸡蛋和各种食物放在小布口袋里,供玩耍和参加比赛的青少年使用。
节日里,猪被献祭给社稷和山神,吃黄糯米。各村三四天互不往来。瑶族人以3月3日为“岗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他们将捕获的野生鱼分发给各家各户,分享丰收的喜悦,然后聚集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三月三日是谷米的生日,家家户户都吃黑米。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军队因黑果而大为壮大。3月3日成功突围,拿下连战。为纪念这一事件,畲族人每年3月3日吃黑米,举行*唱歌。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