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二岁而孤
明白了这些背景,我们再看《岳阳楼记》的第一句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就这的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巨大的信息,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什么都没有做错就被贬官,纯粹就是因为支持范仲淹,庆历四年正是新政如火如荼的时候,对手已将开始清理外围助手了,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短暂的庆历新政已经结束了,范仲淹也被贬官到了邓州,仅仅持续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尤其是太宗朝,由于太宗得位不正的原因,满朝上下一直有“斧声烛影”的传说,所以宋太宗为了坐稳位置就大肆兴办学堂,编撰图书,广开科举,力争给自己造一个好名声,编撰图书这一点倒是和同样得位不正的明成祖朱棣很像,前者总结前人所有图书编撰成《太平御览》一总书,后者则总结前人书籍编成《永乐大典》,可见这得位不正心虚之人也可能是促成某种好的结果。
总结:范仲淹身份很多,当然也不可能是完人,自己还曾吐槽自己,“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但是范仲淹做了一件事,可以说开创了历史之先河,那就是提倡办义学,也就是家族里有钱有地位的人,出钱办私塾,让家族里的孩子都可以来免费学习,这样就能保证家族后代不至于太衰落。
仲淹少有大志翻译和原文
终宋一朝,冗官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大积弊,而且是上下皆知的问题,但是为了贯彻重文抑武的国策,就必须重用文官,而且为了防止权力集中,各种机构又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了宋朝有名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
康定元年,因边事吃紧,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调任延州,这一命令成就了宋朝历史上一段文人传奇。
大意就是因为家境贫寒范仲淹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疏入,不报。
范仲淹后代83世孙
很多人都拿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对比,并从中对比出某些文学上的优劣,文学上的优劣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同样是名篇,王勃的文章重在华丽的文风,而范仲淹的名篇,则更多的是一种常人不能比拟的胸怀,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后世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其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有过一个短暂的庆历新政,推动者就是范仲淹,没错就是《岳阳楼记》开篇第一句庆历四年春的那个庆历。
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仿佛北风就在耳边,敌人就在眼前,但事实上高适一生大部分都是在内地从事文职工作,很多波澜壮阔的边塞诗都是诗人所想象出来的,所以高适是个非常典型的文职诗人。
文臣与武将都在中国都不算稀有,但二者融合的如此完美的,范仲俺绝对是一个范本,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看下面这首词《渔家傲》: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