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测温原理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热电偶工作原理是基于赛贝克(seeback)效应,即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度不同,则在回路内产生热电流的物理现象。下面为大家详细的介绍热电偶工作原理。
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 , 它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 , 通过电气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 , 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 , 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 Seebeck 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 温度较低的一端为
热电偶有 K 型(镍铬 - 镍硅) WRN 系列, N 型(镍铬硅 - 镍硅镁) WRM 系列, E 型(镍铬 - 铜镍) WRE 系列, J 型(铁 - 铜镍) WRF 系列, T 型(铜 - 铜镍) WRC 系列, S 型(铂铑 10- 铂) WRP 系列, R 型(铂铑 13- 铂) WRQ 系列, B 型(铂铑 30- 铂铑 6 ) WRR 系列等。
基准接点(冷接点)在校准作业上使用冰水槽时可能产生0.05°C到1°C的误差,热电偶在现场使用时,只要补偿导线和热电偶线的热电效应相同,且两接点均处于相同的温度时,不会影响此一回路电动势的大小。
热电偶线或补偿导线,受磁场干扰时,使金属材料中的电子移动遭受影响,而改变材质的电动势。 诱导性磁场:变压器、马达所产生的磁场,导线用铜网铁网遮蔽。 电流性磁场:电气电缆中的电*生的磁场,导线用铜铂遮蔽。
热电偶怎么测量好坏
(俗称热短路) 热电偶一端在热流板,另一端热流板外,若热电偶插入长度不够时,造成热流板内的热能经由保护管热传系数来决定,约为保护管和热电偶线传到热流板外,而热流板外温度传入热流板,形成热对流造成量测上的误差,一般视保护管热传系数来决定,约为保护管直径的10~20倍。
热电偶线料因各国标准不一,误差度也就不同。如美国ANSITYPEK普通级±2.2°C或0.75%,精密级±1.1°C或0.4%、日本JISTYPEK普通级±2.5°C或0.75%,精密级±1.5°C或0.4%。
延长线料的校准不可靠度,约为热电偶线的两倍,因线料不同,区分为素线级(热偶线),导线级两种,误差度大致与热电偶线相同,惟使用延长线时,须保持适当的低温,否则将造成很大的误差。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其中铂热电阻的测量**度是*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隔爆型热电阻通过特殊结构的接线盒,把其外壳内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因受到火花或电弧等影响而发生的爆炸局限在接线盒内,生产现场不会引超爆炸。隔爆型热电阻可用于Bla~B3c级区内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温度测量。
热电偶精度等级标准
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即分度号)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温度测量仪表按测温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通常来说接触式测温仪表比较简单、可靠,测量精度较高,在工业中使用的一般有双金属,热电偶,热电阻等。其中双金属一般为现场指示,电偶、电阻一般用于DCS、PLC等集散控制的远端显示,今天简单介绍下热电偶和热电阻。
端面热电阻感温元件由特殊处理的电阻丝材绕制,紧贴在温度计端面,它与一般轴向热电阻相比,能更正确和快速地反映被测端面的实际温度,适用于测量轴瓦和其他机件的端面温度。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