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
这是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在中国也有一句话,叫“以史为鉴”,我们读历史是可以从中得到前人的经验教训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诚实就是吃亏。其实,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实的本分,那么他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令人对其“敬而远之”,生意更会举足维艰。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我们每个人每天经历着或大或小无数的事,不可能每件事都顺风顺水,一帆风顺,总有些坎儿是需要我们咬咬牙才能跨过的,总有些高峰需要我们不断攀登才翻得过去的。
有句俗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不变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有收获。现在穷不代表以后穷,穷则思变。首先要有改变的勇气,其次我们需要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因为比我们优秀的人同时还比我们努力,如果你没有比别人更勤奋,那你是很难品尝到成功的甜美果实的。
正是有困难,才区分出了你我他,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每一个放弃者,事后都会给自己再找些幸好离开放弃的原因,越说越觉得放弃的正确;但是每个成功者的成功,莫不是坚持的结果。只要坚持,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
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结果。当别人还沉浸在梦乡时,当别人还觉得成功遥遥无期时,如果你已经觉醒,已经开始行动,那么在渴求成功的队伍中,你已经冲在了前面。比别人更早地努力,你就能抢占制高点,你就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别人更勤奋地努力,将会让你在已经靠前的位置上不断前进、快速前进,最终会将其他人远远地甩在后面。当你已经手捧成功的果实时,别人可能还在犹豫徘徊,还在止步不前。
做人做事眼光要放长远,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贪图享受,满腹私心,长久下去必定吃亏。一个商人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保持长远的眼光,从诚信做起,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出长远之计。
要时刻谨记,人永远是最大的资本,包括自己和别人。只有别人在你这儿买东西,你的货物才会出现流通,才会赢利。质量要有保证,价格也要公道,这样人们自然会记住你的好,以后才会再到你这儿来。同时,受益者也会将这一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你自然就会财源滚滚了。
幸福的必要条件并非怠惰而是勤劳。富贵不固定属于某个人,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的手能够把金子变成石头。
简单地举几个出自历史古文典籍的成语,例:“纸上谈兵”、”卧心尝胆”、“滥竽充数”、“居心叵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炉火纯青”等等。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所谓“明智”指聪明和智慧。每个踏入社会的成年人,都会面临为人处事,选择人生道路。怎样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做的更好,能有所作为,明智很重要。
对此,他解释说“《史记》里的这些人物有先失败后成功的、有大器晚成的、有忍辱负重的、有先成功后失败的他们都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通过这些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磨砺孩子的人生,让孩子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思想境界。”
《读史记,成大器》不是据《史记》中的某一篇进行翻译,而是广泛占有材料:一是将《史记》一书中的相关编目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二是打通《史记》与《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相关文献,相互印证,让孩子对真实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读史记,成大器》中,王立群教授侧重于写人物的一生。比如写韩信就把韩信全部的重要事件——少年时穷困潦倒,怎么出道,怎么成名,怎么错失机会,最后关头又如何做了错误的决定,一直到后来被杀,把韩信完整的一生都概括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