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不为物累
吕文穆公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非常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告知,吕蒙正笑着说:“我的面子只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能照到二百里?”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言语。听到此语的人都赞叹佩服,都说其比李卫公更贤德。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这个故事出自《宋史·艺文志》中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公记录这个故事后感慨:“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即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深为叹服,不觉拿吕蒙正比作唐朝宰相李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可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啊!
吕蒙正充耳不闻,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却非常生气,要去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问。
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着这样一则小故事:吕蒙正做宰相时,许多人都想与之攀援结交。朝中有位官员收藏着一面古镜,自称能照二百里,想把它献给吕蒙正,以获得赏识和提拔的机会。吕蒙正笑着说:“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一句幽默话婉拒了这位官员的“雅贿”。欧阳修就此赞叹:“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吕蒙正荐才文言文翻译
弟弟找到吕蒙正,说起此事,吕蒙正笑着对弟弟说:“我的脸面不过碗碟大小,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吗?”弟弟当即面红耳赤,不好再说什么。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就是从他开始的。自988年起,他当了多年宰相,是历史上之一位直接从平民出身的宰相,又是之一个书生宰相、状元宰相。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还记载了一件吕蒙正的小事,说是他刚担任参知政事,一次进入朝堂议事时,有一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
宋太宗时,朝中有官吏家里藏有一面古镜,据说能照见二百里远。该官吏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蒙正,以博取其好感。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吕蒙正却劝说,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也许就终生不能忘记,多了一个刚共事就心有隔阂者,那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好。不知道这人的姓名,反而多一个不会心存芥蒂的同事,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损失呢?
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坚守“寡好”者无疑是能做物的主人,不做物的奴仆的君子。不管物的价值几何,无论物的显性价值大,还是隐性价值高,能不为其所累者,必是对此物无欲的“寡好”之人。
反之,如若为官者能坚守“寡好”,就会少一份激活私欲的机会,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名利钱财这类身外之物的诱惑,也就容易始终保持不求不取的态度。只有这样的为官者,才能正确理解“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广厦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的内涵,才能知足者常乐,不为外物所累,独守一片清廉乐士,不把公权力当作可以交易的商品,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