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比杜甫大几岁
安史之乱中,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在与肃宗的角逐中失败。李白受到牵连,先被捕入浔阳监狱,继判流放夜郎,往夜郎途中遇赦放还。杜甫对李白的命运万分担心。当时杜甫自己因房琯事遭贬携家避难于秦州,全家饥寒流离,无依无靠,自顾不暇,却无时无刻不为李白的安危而忧虑。《梦李白二首》说:
李白与杜甫从天宝四年分手之后,再未见面。但是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并未减少他们的友谊。分手不久,杜甫在长安蔡侯宴会上得知孔巢父将辞官归隐,南游江东,立刻托孔巢父捎口信给李白问好:
李白、杜甫初次会面的时间是天宝三年(744年)初夏,地点在东都洛阳,还有高适在场。当时,李白、杜甫各自都有‘“壮游”的经历,北国、江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但是,往往李白己走,杜甫才去。例如,当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已走,杜甫才去。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是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潮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宽身后事。”
多年以后,杜甫还念念不忘地回忆这次三人同游的乐趣。这次会见之后,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谆谆叮嘱杜甫说:
李白三个重要朋友
杜甫曾自愧悔地说:“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赠李白》)二人当即约定,要于同年秋高时节同往梁宋(今河南)之地访仙求道。杜甫多年以后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这次幸会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二位诗人在歌颂大唐的富强时又都看到了埋藏在“富强”后面的隐忧,对唐明皇晚年耽于酒色,荒疏朝政都感到不安。唐明皇宠幸杨贵妃,纵容*臣当道,二位诗人都各自看在眼里,忧在心里。李白写的《清平调》讽刺杨贵妃,杜甫写《丽人行》规谏唐明皇。
李、杜第三次见面大约是天宝四年秋初。杜甫再次游齐鲁,秋初到鲁郡(兖州)。李白特地从任城赶到兖州与杜甫相会。二人同游赋诗,情谊更加亲密,彼此称呼也更为随便。李白高兴,风趣地写下了《戏赠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叫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从这两首记梦诗里,可以看出杜甫是李白一生中的知己,杜甫不以李白身遭贬辱而稍减对李白的敬重,相反,他为李白鸣不平,责问天网恢恢;他斥骂沐猴而冠的朝中权贵们迫害李白,至使李白身老遭累;他深信李白身后将留芳青史,迎得“千秋万岁”的荣誉!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这是杜甫想象中的李白形象。这一次亲睹李白的风采,不禁一见倾心。立刻用李白超尘脱俗,藐视权贵做榜样,来检讨自己蛰居洛阳混迹于权贵之门的行为。
从杜甫的许多回忆中看来,这第三次会面,李杜二人饮酒赋诗,切磋华章,极为欢治,彼此更加敬重。杜诗《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又怜惜杜甫老弟为作诗而太“瘦生”。这次别后二人都发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感叹。这次会面之后,李白再南下游历越中,杜甫西行到长安。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再无见面之期。
李白与杜甫一生中相聚只有三次,三次会面时间总共不过几个月。然而君子之交,岂在于朝暮相聚醉饮乎?李白年龄比杜甫大十二岁。初次见面时,李白已经很受皇帝尊重,宰相贺知章一见倾心、由翰林赐金放归而名震天下的大诗人。杜甫却还是一个应试落第的失意青年。李杜从初次会面结成友谊,此后无论千难万劫,其情谊始终如一。
再如,当杜甫没游齐赵时,李白又去到江南隐居剡中;李白游洛阳时,杜甫又在齐鲁;待杜甫三十岁时漫游归回老家洛阳结婚成家,李白又返回东鲁家中去了。二位大诗人这样的际遇,竟好像天意不让他们见面似的。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