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的原理
第二,石棚墓的形象多为三面立石支撑盖石,形成一个半包围空间。半包围空间多面向日出或日落方向,给观察日出和日落太阳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析木城石棚是辽东半岛石棚墓中的典型代表,它位于辽宁省海城市东南17公里的析木镇姑嫂石村南山上,由六块打磨光滑的巨大的花岗石板搭建而成。一块用作铺地,三块作为东、西、背面的立壁,一块作为盖石,一块小石板作为南门。
当人们对石棚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石棚墓并非古人随意摆放的墓穴或宗教场所,它不但具备方位指向的特征,甚至还留有天文观察的记录,它是在古人精心设计和施工下建造的重要建筑。
石棚墓是古代巨石文化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从欧洲的德国、葡萄牙、丹麦、法国、荷兰、英国、西班牙、苏联、意大利、比利时,到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再到亚洲的叙利亚、印度、马来群岛、土耳其,以及近邻我国的朝鲜、日本等地都出现了巨石文化。
在西方学者对西欧的石棚墓研究过程中发现,石棚墓是按照天体方位来布局的。通常情况下,石棚墓的入口要面向分日或至日太阳的出落方位,有时也可以面对其他星辰如天狼星、北斗星北极星、金星、月亮等。西方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揭示了早期石棚墓可能存在的另外一种用途:即通过特殊摆放的巨石方位来观测天体的运行规律。
小孔成像知识点总结
受此启发,笔者对我国辽东石棚墓的整体情况作了梳理。通过分析这些整理的数据,笔者发现辽东半岛石棚墓的方位朝向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大多数石棚墓面对东西向,少部分面对南北向。尽管多数石棚墓呈现东西向,但方位并非正东、正西,而是发生了一些偏移,即南偏东或北偏东。
南北向的石棚墓也并非正南正北,亦发生一定角度的偏移。笔者总结了上表中石棚墓偏移的角度绘制下表,来了解石棚墓的建筑*情况。
综合观察石棚墓的特点发现,石棚墓可能作为古代人们天文观察的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第一,石棚墓多建立在山顶的向阳一带山顶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面向太阳的方位给利用石棚墓观测太阳的人较好的地理条件。
自古以来为了获得较好的天文观测数据,天文观测中受外界干涉越小越好,于是郊野山坡既视野开阔又远离人烟,成为天文观察的较好场所。如果周围有连绵的山体,便可以借山体为参照物来观察日月行走路线,更易于进行天文观测。辽东地区群山环绕,石棚墓多分布在山坡向阳地带,为天文观测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第三,石棚墓顶部的盖石从最初简单的石块发展到经过打磨、加工,演变成具有一定比例和尺度的石板,再到从不同方位盖石出挑长度不一样等情况看,先民可能通过观测盖石日影来辨别时间的变化。第四,从鞍山、辽河、吉林等地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石龟、石棚、巨石等所显示早期天文星图遗址看,早期的石棚墓与天文观测有种种关联。
小孔成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浙江沿海发现了数量甚多的巨石文化,其中以石棚墓居多。石棚墓最基本的造型是用几块石板作为竖向壁石,支撑起一块巨大的盖石来搭造一种原始文化的巨石建筑形态,欧洲广泛称呼它们为“桌石”、“多尔门”,朝鲜人称它为支石墓、大石盖墓,我国称它为“石棚墓”、“石庙子”等。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墓分布较多的地区,大多石棚墓建造在青铜时期,少量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析木城石棚的尺度巨大,东西壁长2.45米、高2.24米;北壁长2.71米、高2.24米;南壁长1.65米、高1.15米;盖石长5.80米、宽5.20米,厚度约为0.5米。析木城石棚入口在东南方,由半块石板形成它的南立面,使它的南面留有一个小口,可以迎接来自南方的阳光照射。在盖板方面,析木石棚的摆放方位似乎与传统不太相合。
按照中国北方日照情况,作为建筑顶部的盖板应该东西长、南北短,以形成良好的光线。但析木石棚正相反,它的盖板南北长、东西短,在接受阳光的南面放了一块人视高度的挡板,将进入室内的阳光遮住一半,这是违反一般性规律的。
这些星点有成组分布,有成线性分布,可能是古人观测天文时留下的天文记录。这些巨石早于或同于石棚墓所建造的年代。该地区一些石棚墓上亦留有人工雕刻的痕迹,笔者怀疑其为古人对观测天文结果的记录。有学者认为这些刻痕和符号可能是古人用来推演“八卦天数”的,即便如此其也是天文观测结果的转化。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