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歌中主要涉及什么人
《煮海歌》描写的是盐民的艰难生活,讽刺了当时官僚的贪腐作风。全诗结构谨严,层次井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恰适应了不同内容的需要,卒章显志则体现了曲终奏雅的讽谏之意,读起似奏章却不失诗味。
任余杭县令满两年后,柳永调任昌国县(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盐监,在这里他目睹了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写下了著名的长篇七古《煮海歌》,诗下小序还有意模仿了《毛诗》小序以“悯亭户也”四字点明题旨。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学词也得学柳永,连同苏门四学士一并逃脱不了柳词的深刻影响,以及婉约词集大成者、写词雅到极致的周邦彦也受惠于柳永。更夸张一点,用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的话来说就是,柳永的影响笼罩着整个北宋词坛。
蹈海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做屯田员外郎不到一年,柳永就退休了,据说不久后死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他死的时候住在润州的僧寺里,润州州守王和甫(王安石的二弟)一时间联系不到他的家人,就出钱请人安葬了他。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锐意改革,十月,他向仁宗提出了“庆历新政”的方案,旨在改革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其中有一条是希望重定磨勘法,对京朝官选人的进状一一复审,作出公正处理。这就给了柳永一个申雪过犯通过磨勘的机会。经过申雪投诉,这年冬天柳永改官著作佐郎。虽非实际职务,好歹是个小京官了。
景祐元年(1034)这场春闱,取士特别多,共一千六百四十人,放在唐宋以来的科举史上都是罕见的。柳永写下《柳初新》一词,宣扬了三十年来困于场屋,终于得以插花走马的喜悦之情:
煮海的典故
吊柳七的传闻还传到了宫里,仁宗大为讶异,派大臣去察看虚实。大臣回来了,肯定了这种风俗的存在,还带回了民间流传的一首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听后有些惭愧。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知道真相后,一生以谨慎克制闻名的宋仁宗一度崩溃大哭,下发罪己诏,自责对生母不孝,没当好皇帝,也没做好儿子。事后仁宗立马疏远了刘太后的亲信旧臣,起用了曾奏请太后还政而遭到排斥的名臣范仲淹、宋绶等人。同时,仁宗为了延揽声誉,笼络士子,扩大亲政影响,决定增加开科取士的名额,又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格外放宽了尺度。
这一年春天,朝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刘太后去世,仁宗开始亲政,并且不久后获悉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他的生母并非刘氏,刘氏欺瞒了他。事实上宋仁宗的身世在当时并不算个秘密,只是碍于刘娥的权势,没有知情人敢告诉仁宗真相,导致他一直被蒙在鼓里。而仁宗的生母是刘娥身边的一个婢女李氏,李氏怀上孩子后,多年不育的刘娥就将李氏所生的孩子据为己有,并且一直软禁控制着李氏,使得仁宗和李氏终身不能相见。
晏殊从小就绝顶聪明,5岁就能创作被尊为神童,14岁时以神童身份被宋真宗亲自召见并嘉赏,赐同进士出身,30岁时拜翰林学士,35岁做到了枢密副使,42岁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53岁成为宰相,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宰相”。尽管中间也曾几度浮沉,但始终身居高位,可说是宋代文人中的大富贵者。不过比起锐意进取的范仲淹来说,晏殊的一生都很懂得明哲保身,避祸自得,面对很多军国要政,他都采取了保守观望态度。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