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三是轻捏,特别软塌塌的是纯糯米或者糯米偏多或者加入了澄粉的缘故。追求“有嚼头”的消费者建议选购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的。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纪念先人、团圆之意。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力。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清明节做青团活动教案
然后再把青色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当陈太平吃了一口青团,觉得非常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安全返回。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传说在清朝末年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陈太平被清兵追杀,为了避开追兵,当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进了糯米粉里面,追兵吃了之后觉得十分的香甜就放松了警惕,为了多一样求生机能,李秀成下令让太平军都学会了做青团。
青团只有春天有得吃,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种饮食应季。青团是用野外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食物捣烂后取汁和水磨糯米粉搅拌均匀后制作而成的。
清明节吃青团实际上有三种寓意,第一重意义就是为了纪念,纪念青团发明的先人。第二重意义是为了为了应景,这与清明节的踏青时节有关,第三重意义是为了品尝新选的食物,青团只有在清明节制作才是最美味的,大家也可以参考下面文章。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在以前,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开火,而青团蒸熟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清明节青团图片
古代清明节的时候是不能开火做饭的,只能吃寒食,所以清明节的时候青团就是寒食之一,是必备的。而且在清明节古人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而青团也是祭祀的食物之一。但是到了现代,青团用于祭祀和寒食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淡,更多人把它当做小吃。所以到了清明就吃青团,也是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大家不能忘记。
关于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和寓意,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所以现在一到清明时节,南方地区都会有吃青团的习俗,而且不仅南方人爱吃青团,很多北方地区也被*,也会在清明节的时候买上一些青团来吃,感受清明节带来的传统美食。
在古代清明节也是去旧迎新的过渡时期,是象征着新希望和新生命的开始延续,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有这个寓意的。因此一到清明节,大家都会制作青团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