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但是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由此可见,历史悠久的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端午节来了,在民间,有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也比较多,比如包粽子、挂艾草、划龙舟等等。那么端午节的端是什么含义?下面一起来看看。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端午节其实并不是只有一个名字,比如:重五、重午、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一系列的名字。
端古代意思
端午也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首先就是吃粽子。相传,这一天大家都要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贤臣,但因为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不被当时的国王所接受,最终被流放。他在异乡思念家乡、庇护百姓,以至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为了避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岸边撒入粽子,以此来迷惑鱼虾,不让它们咬食屈原的身体。从那时起,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端午节的端指的是哪一天
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节还有什么其他的习俗呢?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叶、佩香囊、挂菖蒲、戴香囊等等的民间风俗。这些习俗都与驱邪避瘟、祈求平安健康等等的目的有关,每个地区的习俗也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五”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同时也会有一些习俗和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赛龙舟。相传,当时屈原投江之后,群众划船来搜寻他的尸体,但是没有找到。后来,人们就模仿搜寻屈原尸体的情境,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活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