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主人公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全文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在当时,诸葛亮是已经名声显赫、深得刘备信任的大儒,一天他突然发现了很多书上的错误之处,并对此提出了批评。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发生在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为了联合东吴共抗曹军,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联军一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得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这个故事以其精彩的辩论、出奇制胜的演讲及诸葛亮精湛的辩论能力,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传奇之一。
舌战群儒的故事内容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等形式,甚至被制成了“舌战群儒”这个游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能够启示人们,只有真正有学问、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在辩论中脱颖而出。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东汉末期,曹操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的谋士大多主张降曹自保;鲁肃主张联刘抗曹,就请诸葛亮来当说客;最后东吴的谋士一同责难诸葛亮,诸葛亮对答如流,将东吴的谋士反驳得有口难辩。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