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的诗意
阳光不是从天上射下来,而是从江水的很远处铺展过来的。这种奇特的想象仿佛又看到大诗人李白的浪漫,除了这种对我们直观的感受,这个“铺”字没有自然界的壮大感觉,而是一种很温柔很静美的画面。
后两句写的是夕阳彻底落山之后,月亮升起的画面,可见白居易也是在江边观赏了很长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可怜”在古汉语里可不是现在的“可怜”意思,它是可爱的意思。那么九月初三的夜为什么叫可爱呢?
然而并不是整片江水都是这么的柔美,有些受光少的地方呈现的是一种绿色。两种色彩交织在一起,让白居易的眼前出现了色彩缤纷的感觉,不止对他对看到诗的我们,两种颜色的河水,对视线对想象都是一个巨大的色彩冲击。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下,残阳照耀着,江上波光粼粼,光色之间来回变换。隔着文字和时间,都仿佛要沉醉到这幅“夕阳坠江”的绚丽画中。这是白居易描写的第一幅画面。
自古描写月亮文人都喜欢称赞中秋月亮或者圆月,例如大词人苏轼曾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是白居易不一样,他偏偏就写弯月,不仅如此,他还要称赞弯月可爱。将月亮写作一张精致的弯弓,这正是夜晚可爱的地方啊。
白居易通过写这种开明的色彩,有着不弱于李白的新奇的想象,将自己内心里远离*争后,那种喜悦都表达了出来。任时光怎么荏苒,这首诗都会在人才辈出的诗坛里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清新典雅天然而成,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暮江吟》全解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至今读来都啧啧称奇。太阳落山以后,都开始有了露水,草地上都挂满了露珠。在月亮的照耀下,白居易对着这些露珠脱口而出:“露似真珠”,刚刚说到白居易的“铺”字运用颇有几分李白的风骨,如果加上最后这一句的描写,遮上作者名字,还真会以为是李白的作品!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传说从前我们的银河和海是相通的,有人做了大大的浮槎,上面还建了房子。浮槎就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可以渡水。他乘了浮槎从海上出发,航行了十来天,竟然到了天上。
这首诗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其实是写在诗人贬谪的路途中。明明是在贬谪途中,诗人却以明快的浪淘沙,以“直上银河去”来做表达,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豪放!
诗歌要缓缓地、慢慢地,有节奏地读。当我们把韵字拉长的时候,我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嘴型,我们的嘴巴是张开的。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但是今天我想说,当十多年的学习吟诵的旅程,跟孩子们一起吟诵的旅程走过之后,我们的古典诗歌,只有当我们真正的吟诵起来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最深的滋养。
桃符是我们春联的前身,它是用桃木板子制成的,上面不写字,而是画了神荼、郁垒的画像,为什么要画神荼和郁垒的画像呢?因为他们是生活在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的两位神仙,他们可以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把鬼捆住去喂虎,所以把它作为新年门户的装饰,用意是辟邪,寓意着新年新希望。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不管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特别是在那些艰难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驱散生命里的黑暗,最好的方式是在心里点亮一根蜡烛。
所以在这首诗里面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目送,是那种怅惘的目送,依依不舍的怅惘。当我们把韵字拉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歌当中的情感自然地流淌出来。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