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说”,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明确提出了“**”说,反对君权神授论。
伏尔泰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他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等
讲这些典故,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情,就是一种政治制度,越强化控制,越人为干预的时候,就会让它变得脆弱。
直到1778年2月10日,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受到巴黎人的热情欢呼,就像胜利凯旋,这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三个月后的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去世,终究没有等到革命爆发的那一天。但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1734年,41岁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下令逮捕,伏尔泰被迫离开巴黎,15年后悄悄回到巴黎,一年后又离开。
从伏尔泰的故事可以看出来,思想往往先于行动,人类有的时候就是在这些先哲的引领下,反脆弱强度不断增强发展,国家走向文明的。这就是思想家的远见和魅力。
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将伏尔泰的遗体运到首都,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子”,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的凭吊和瞻仰。
1715年,22岁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1717年,24岁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年,33岁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侮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甚至大放厥词地说:最好来几场政治暗杀,有暗杀也比一切稳定要好,暗杀这种事情也是让太稳定的领导人退出的一种方式,也强迫*高层重组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伏尔泰最著名的一句话
国家反脆弱强度,政治家的作用很大。如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44年—312年),其改革结束了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数个
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喜欢不稳定的,喜欢波动的,比如每四年就*一次*,时不时就来一点地方上的小叛乱,或者是闹*分家什么的,又不波及别的地方,既能把这个社会不满的矛盾给释放,又能够修复社会关系,甚至创造一些新的社会关系的连接。越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要N个维护,N个确立的时候,就越不稳定,就越容易发生黑天鹅事件,动乱不来就不来,来就来个猛烈的。
是啊,如果没有伏尔泰,就不会有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那种对稳定的偏执的追求,到了什么程度,到了抓个虱子都要是个双眼皮的,到了这种偏执的程度,那么它的脆弱也是前所未有的。真正这一天的到来,以现在对稳定的这种变态追求,真的变动到来的时候,那个剧烈程度会让大家惊掉下巴。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