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底部*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紧贴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当筒音作5(so)时发音从3(mi)至高一个八度的6(la),音孔排列为3567(低音组)12356(高音组)。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葫芦丝历史简介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影响其它手指的灵活性。
葫芦作为吹气壶,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紫竹管或者凤尾竹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中间较长的一根叫主管开七孔,旁边的两根称为副管,一支为高音,一支为低音。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常用的调为小D、C、降B、G、F调。葫芦丝用
学葫芦丝的最佳年龄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演奏过全国著名葫芦丝巴乌作曲家、演奏家林荣昌老师原创作曲的《太行云霞三乐章》《傣乡丰年二乐章》《塞外情深》;青年作曲家苗晟老师的原创超七孔作品《春洒苗寨》和原创作品《喜报传来》的重奏示范;青年作曲家刘凤琴老师的原创作品《禅》《华夏儿女》《朵朵桃花开》《中国龙》《梦想开花》《夜色版纳》等重奏示范。
为培养广大*和家庭音乐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加强*文明建设,市妇联、市总工会邀请王俊峰老师为全市*和家庭上一堂精彩的“葫芦丝公益课”。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