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另一种说法“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为“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的反问语句。而孔子对作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并非说孔子*人殉,要结合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人殉盛于商,而废止于周,并被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但春秋之时,诸侯权贵们暗中破戒,开始时以俑为替,大量浪费了人力物力。俑殉实则暗含了极权者们自私、愚昧与恶的对于人殉的渴望心理。孔子指责的正是这种破环周礼并违反仁义民生的趋势。
这种引申,是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理解为“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他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人”,对始作俑者持否定态度。
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认为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孔子的本意是赞扬始作俑者,而不是责骂始作俑者。依据有:
另外,有人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理解为连用俑、用像人的偶殉葬都不行,都受到孔子的责骂,这其实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商朝用奴隶俘虏等殉葬的风气很盛,周朝末期则逐渐由人殉改为俑殉,这已经是一种进步,逻辑上讲不应当受到责骂,而应当受到褒扬。
从事实逻辑上讲,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恶劣的风气,第一个采用以俑殉葬的人应当被责骂唾弃,难道后来以俑殉葬的人就不应当被责骂唾弃吗?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翻译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换句话说,用棍棒*,用刀杀*,(或者以政治的方式害*,或者以殉葬的名义亡人,)有区别吗?“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孔子说,开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人了吗?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来殉葬。同样,你忍心让*饥饿而死吗?
从孔子思想的整体逻辑上讲,“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对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礼的人,自然应当是赞赏的态度而不是责骂的态度,况且孔子认为人类“性相近”,如果换作你是将被用来殉葬的人,对你是否很残酷?“
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到目前为止还有争论,其中没有争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俑”的作用,“俑”是中国古代用来殉葬用的木偶或者土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
论语中并没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这句话来自孟子的转述,也就是说,这话也许不是孔子说的,是孟子假托的.当然这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另外,孔孟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学术体系,就算是孟子假托的,孟子对俑的看法也应该符合仁的观点。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始作俑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孔子认为用人俑殉葬是非常残忍的,因为人俑太像人了,像孔子这样到处提倡“仁爱”思想的圣人是绝对不允许用活人去殉葬的,即使是用做的像人的人俑去为贵族殉葬也会觉得很残忍,所以才会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这样恶毒的话。这也是现在的主流观点。二、还有一种观点和观点一恰恰相反,认为孔子之所以骂“始作俑者”完全是因为“始作俑者”的行为完全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礼乐制度。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如今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然单从“始作俑者”的现代意义来讲就是形容为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开了头,也就是罪魁祸首之人。始作俑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第一个做陶俑或木俑的人。(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实际上就是魏惠王)谈论治国之道,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就说孔子曾经说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秦灭六国,将这套野蛮的制度推广到整个中国,引起了原东方六国地区尤其是楚地的严重反感。儒者鲁仲连就说过,“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宁愿跳海而死,也不能忍受秦的统治。在后来反对秦朝的战火中,儒者颇为积极,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便是战死在反秦的过程之中,除了他之外,鲁地有大量儒者持孔家的礼器参与反秦(《史记·儒林列传》)。
西部的秦国逐渐崛起,带来了野蛮的力量。秦人源出戎狄,与华夏文化颇有不同。《诗经·秦风·黄鸟》就记载秦国用“三良”殉葬,这种残忍的制度,也和华夏传统的礼制不同。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M2,共殉葬有19人,生殉者作痛苦挣扎状,死殉者的头上有洞。这反映出人殉是秦人固有的习俗,这个制度和周人的礼制形成了强烈对比(曹旅宁《秦律新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