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好看吗
不过在看了诸多弹幕和评论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后,我也冷静了一下,好好回味了一下这个故事,最后有了一些想法。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暮光之城》原著本质上是以较高写作质量为包装的一种女性视角言情爽文。虽然主题肉麻,但作为消遣,我觉得《暮光之城》原著还是有可看性的;作为对小说的真人化印证,我觉得*系列也是有可看性的;小说的说服力大于*,可看性大于*。
但仔细想想原著除了主题以外的部分——轻奇幻为表、软科幻为里的故事背景设定、人物的背景故事、人设、情节设计其实都可以称得上十分独特且有趣;作为第一人称的故事,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间关系也刻画的十分细腻、有说服力。作者也有种独特的幽默感,小说中有很多非常幽默的桥段。可以说作者的创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主题的先天问题,如果不考虑先天劣势的主题,这其实是一套非常优秀的通俗小说。
《暮光之城》大概就是这种零食盛宴。我得承认作者把这零食宴席已经安排的很高明了,但原材料决定了这个宴席的上限,玛丽苏、爱情主题、大团圆三者叠加后的先天短板是作者写作功力再强也没法完全弥补的。
第二部的大片质感最强,我觉得配乐是最大功臣。第二部的配乐特点十分突出,质感高级,有种非常和故事切合的神秘感、悲伤感,对我来说真称得上是余音绕梁,我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过第二部后就听了很久的影视原声,这次回顾后我又听了很久。第二部的剧本节奏合适、拍摄风格也优秀,几个慢动作画面和反派阿罗的表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暮光之城在国外的地位
这系列里也许有演技不好的演员,但没有长得不好看的演员。*改编也没有改换几个主要人物的人种和性取向。想象一下这系列*放到现在的好莱坞标准下是多么的不正确——卡伦一家以及贝拉一家全是白人、全是异性恋、全是帅哥*(贝拉爸妈的演员也不丑),贝拉的四个同学中没有黑人,看起来也全是异性恋,雅各布也是个帅哥,狼人群体全是异性恋。
考虑到*逐步上升的热门程度,按理说这系列拍到后三部时,拍摄预算应该大幅增加,拍摄效果也应该更成熟、更有大片质感。但实际上后三部在我看来相当没特点,大场面绿幕感严重,配乐没质感,故事节奏很急很乱。尤其是最后两部中蕾妮斯梅的婴儿特效堪称惊悚,也怪不得一些国外网民用鬼娃娃来调侃蕾妮斯梅。
现在看来这套小说的内容真称得上狗血且肉麻,如果现在让我去读我是绝对不会愿意的,但小学初中阶段的我却读的无法自拔。天真的人生观,尚未开始积累的社会阅历,泛滥的荷尔蒙,三者加起来就如同汽油一般,被《暮光之城》这根火柴点燃了。读完小说后可以说是上头行为的磕小说cp、磕真人cp、看同人小说我一样没落下,现在想想真是不堪回首,大概这套书也成了我养成宅男爱好的影响因子之一。
玛丽苏和汤姆苏就更不用多说了,它们就像食品风味添加剂,也许吃起来确实有浓郁的香味,但却让人很没好感,让人觉得这不像是天然中会存在的味道。
除上述之外,还有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暮光之城》系列*可以说是好莱坞*在政治正确元素大行其道前的最后余光代表。
暮光之城影评简短
B站最近上架了《暮光之城》系列*。虽然这些是早已看过的片子,但我出于兴趣还是点开回顾了一下,事实证明这次配合弹幕的回顾很值得。弹幕中关于狗血剧情的吐槽都十分默契且犀利,演员梗大家也玩的不亦乐乎(“蝙蝠侠前传”、“I’mbatman”等等)。也有很多人在弹幕中回顾自己关于原著和*的青涩回忆,这让我也有了一些想要记录下来的感想。
第一部虽然看起来就像是小成本试水作,但影像风格突出,选角总体上合适(嫩牛五方的帅在我看来是需要找角度的,不符合原著中爱德华那种无死角的帅的特点,这是个问题),节奏流畅,给我的观感还算不错。
我第一次知道《暮光之城》这套书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县城的新华书店把这套包装精美的大部头摆在了显眼位置。新华书店加包装精美加大部头,三种要素的叠加让我以为这套书是如同各类古典文学一样的世界名著。
我在某个时候和我妈聊起了我在书店看到的这套“世界名著”,那时我家还在开家庭旅馆,我说的话恰好被一个住在我家的房客阿姨听到了,没想到她记住了我提到的这件事。一段时间后,她的生活出了一些变故,导致她要离开我们这个小地方。在离开前,为了感谢我家的照顾,特意去买了这套书送给我。这就是我和这个故事的结缘。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