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传统戏曲的宝贵财富,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周阳海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擦亮石牌戏曲品牌,加快建设戏曲文化产业一条街,在戏曲活态传承中,不断拓展延伸戏曲文化特色产业链,溢出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记者朱琳琳吴晓征
今年5月初,当地举办“怀宁·石牌首届戏曲票友节”,全国各地200余位黄梅戏、京剧、徽剧、昆曲、婺剧等戏曲名家、名票齐聚古镇,欢腾热闹之际,石牌镇各大餐馆、酒店全部订满,慕名而来的游客订不到餐馆和酒店,流连周边乡镇吃住。
在芜湖市艺术剧院,除了有“老带新”传帮带,剧院还大胆“跨界”培养黄梅戏演员。“我们团启用年轻的京、徽剧演员唱黄梅戏,他们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虽然是跨剧种表演,但舞台效果完全不输专攻黄梅戏的孩子,甚至别有一番韵味。”吴强告诉记者。
黄梅戏是艺坛奇葩,又是平民艺术,优美通俗直击人心,散发的安徽泥土芳香和皖人气质*,沁人心扉,让全国*都亲切有感,是安徽的重要“传家宝”。如何找准时代坐标,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唱响意蕴悠长的梨园新声,继续滋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便是安庆市怀宁县西南隅的石牌镇,是千余年历史的中国戏曲之乡,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严凤英、王少舫等殿堂级戏曲大师,均学艺并成名于此。
国家已认定黄梅戏起源
“煮干丝、小笼包子、红皮鸭子”《铁画情缘》在清代芜湖市井此起彼伏叫卖声中开场。生动的表演、婉转的唱腔中,打铁匠汤天池成长为一代铁画大师的坎坷奋斗故事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下,黄梅戏作为传统舞台艺术面临时代冲击,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黄梅戏传承发展,培养更多“种子选手”?
从专攻业务到现在的一专多能,张小威已也已成为省黄的“多面手”,舞台上立得住,舞台外也唱得响。他协同省黄的青年演员们,在互联网冲浪,通过各大媒体平台为黄梅戏“代言”,受到一众粉丝关注。
“我们于2019年启动建设,着力发展戏曲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怀宁县石牌镇周阳海介绍“特色小镇”的长远建设目标。
这部新创大戏尽力传承黄梅戏艺术韵味,独具特色地将这一剧种的“平民化纽带”,深入到芜湖历史文化生活之中,唱出浓郁芜湖风味、江南风情,打磨出一张提升城市辨识度的流动“艺术名片”。
中国十大戏曲剧种
“梨园行当有句话叫‘艺多不压身’,无论是‘向内挖潜’还是‘向外进修’,省黄对年轻人的培养可谓是用心良苦。”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员张小威感慨道。
20多年前,“省黄”整建制成立了“小梅花”剧团,一个个“小梅花”历经千锤百炼逐渐成长为“大梅花”“台柱子”,有的还摘得“梅花奖”等大奖,“小梅花”剧团成了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摇篮。
抛水袖、走台步、摇扇子互动环节,学生们上台跟着艺术家们有模有样地学习戏曲动作,把活动推向*。
9月13日,天空飘着雨,却拦不住肥东县第六中学小学部孩子们雀跃的心,他们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老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艺术家们。
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多个黄梅戏剧团和传承地,感受活态传承的黄梅艺术,如何连接古老的艺术传统和欣欣向荣的当代生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