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务市场
寒潮中的上海郊区,天空飘着细小的雪花。在浦东新区零工市场上川路服务中心门前,十几名工人正等待着工厂班车,新一天的零工生活开始了。
然而,对于曾屹峰这种“高龄”劳动者而言,手机等线上平台的使用是一道门槛。他深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许多工作机会汇聚*上平台,但因为操作上的不熟悉和对网络缺乏信任,他对这种找工作的方式望而却步。他更信任那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工作机会,因为这样的信息更直接、更可靠。
零工市场,是一个人气聚集的地方。这里寄托着打工人的汗水,书写着打工人的生活,承载着打工人的梦想。这份沉甸甸的期盼,何以承托?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有61.14%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根据相关*部门的专题调研,上海共有300万名灵活就业人员。随着碎片化、场景化的用工需求不断被激发和挖掘,零工经济越发壮大。
陈杰每天都在找事情做,盘算着收入和支出。从早上6时到晚上10时,陈杰一直忙碌着,有时一天要做三种工作。然而,他的焦虑并没有因为忙碌而缓解。不论是到厨房做切配还是摆摊做手工零件,似乎都没能学到本领,生意也鲜有起色。来到上川路服务中心,他希望找一个能够“学到东西”的工作,让自己有机会掌握“立身之本”。
上海口碑最好的劳务派遣公司
马海蛟很少在朋友圈发信息。打开他的主页,不用怎么滑动,便能一览几年的动态。2018年,一张圆明园的照片格外醒目;2019年,是西安的兵马俑;2021年的一张*里,碧海蓝天下,他开朗地笑着。新的一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攒一笔钱,带家人一起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上川路301号,仿佛一个时空的交汇点,无声地见证着人生。对于每一名求职者而言,零工市场不仅是一个寻找机会的场所,更是他们背后坚实的支撑。在这里,有汗水也有笑容,有失落也有希望。每一张面孔,都藏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每一个眼神,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渴望。
走进这座小院,一间间“玻璃房”代表21家劳务中介企业。在2层最醒目的位置,一块滚动大屏播送着零工岗位信息:“女营业员18—45岁,26元/时;男女普工18—43岁,300元/天;外卖员18—50岁,8.5元/单”
“只要年轻,不怕找不到工作。”这是30多岁的王玉杰的底气和自信。但是,对记者说这话的时候,她故意压低了音量。因为在零工市场,也有不少大龄求职者。与年轻人相比,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往往更不容易。
在零工市场的院门外,时常有满载着行李的电动车停靠。后备箱塞着杂物,后座驮着打包的被褥,行李箱就放在踏板上,还有装着生活用品的水桶放在地上。在零工市场,经常可以见到提着行李的求职者,有的已经谈好工作,只待签好合同就住进企业宿舍,有的来到附近暂住几天,寻找工作机会。
上海浦东劳务中介一条街
一拨拨打工人来到这幢两层小院,寻找工作的机会。2023年10月29日挂牌至今近两个月来,这里对接了100多个岗位需求,到岗人数700多人。
来自西安的王玉杰刚辞掉上一份工作,也是才决定做零工。12月14日之前,她在一家企业做测试芯片的工作,是一年一签的合同工,单位安排她“做二休二”,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近5000元。
几乎每一个来上海打工的人都有过搬家的经历。搬家,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变动,生活成本的变化同样是重要因素。河南人陈杰原本在闵行区一条老街租住,那里是“租金洼地”。老街*后,由于周围其他小区房租较高,他便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和租住地点。先去普陀,再去浦东,他租住的都是老街区或自建房。在郊区的工业园区附近,这种房子并不难找。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