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立字我(liziwo.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表达一切顺其自然的诗句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关于《论语》和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来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学说的知识。同时,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等。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其中的“既来之”意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则安之”意为“就应该接受并安心应对”。这句成语强调了在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时,应该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不要抱怨或逃避。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这个成语常用于劝告他人要勇敢面对困难或不如意的情况,告诫人们应该接受现实,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也可以用于自我激励,提醒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故事起源(StoryOrigin):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公冶长》。当孔子听说公冶长的儿子病重,他去探望并劝慰公冶长。公冶长开门见山地对孔子说:“我听说你是一个聪明人,但我儿子得了一种病,连*都束手无策。我不知道你能否帮助他。”孔子回答道:“我不是*,但我听说有一种病叫作‘既来之,则安之’。这种病发作了,就只能接受并安心对待。”公冶长听后,恍然大悟,并表示接受了孔子的劝告。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成语分解成每个字的含义来记忆。同时,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情境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的场景,加深记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