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王通讯《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的爷爷是个“文盲”,他没有上过学、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可是,他一直在虚心地学习,向别人请教,坚持每天学几个字,日积月累,不停的温故知新。他从不觉得问是可耻的。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会问我,问我的奶奶,我的妈妈。他告诉我:“只要肯坚持问,就一定能找到*。我是他的老师,妈妈、奶奶都是他的老师。爷爷能够种各种庄稼,种庄稼他是我与妈妈、奶奶的老师。
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的没有文化,有的不会乐器、有的没有特长,任何人都能从别人身上找出他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舅舅是*,医学常识他是我们的老师,舅妈是数学老师,数学题我们都是她的学生。
像很多穷孩子一样,孔丘(孔子的名字)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境发出穷困,没有钱上学,不能接受正规教育。但是,他发出好学,从十五岁那年起,就开始发奋读书。遇到书上不懂的地方,他就到处问别人,不管是梳着小辫子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是他询问的对象,这样一直到解开疑难为止。因为他老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旁人便送了他百事问的雅号,学问学问就是这样从不断的提问、请教中学来的,于是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同行,你总能在别人身上发现比你擅长的地方,他就是你的老师,因为你不管怎样完美,都会有缺点,而当你的缺点正好是别人的优点时,你就是他的学生,要虚心学习他的优点,改正缺点。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同行,不论是农民、清洁工还是厨师,就是再没有文化的人,他也一定有你所没有的长处。
晚年,孔子回到家乡,静下心来,专门从事编书和讲学。他的学生很多,有著名的七十二*。虽然很忙,但是他仍然抓紧时间学习,丝毫不放松学习。他常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感到讨厌;在教育别人时,我从来不会感觉到疲倦,他一边讲学,一边潜心研究学问,同时还编了不少书。
人有特长,也有缺陷,要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缺陷,稳固自己的特长。从他人身上找出优点,学习、模仿;从自己身上找出缺陷,弥补、改正。
讲这话的本意,最好不要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来揣摩。第一,要回归“文本”,完整理解孔子的整段话。第二,比较好的参照,是儒门*的传承和解读。
三人行作文800字高中
据此,关于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理解为——首先,任何时候,都应该谦虚。其次,即如三人行路,亦可向另外二人学习。再次,“善恶皆吾师”,向善者学其善,对不善者则引以为戒反省自己。
朱熹在《述而》篇前有注释,曰:“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这是点题之语。
孔子这里也只是打个比方,说即便是两个人里,也很可能“一善一恶”,但即便如此,这二人亦均可作为“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