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是什么意思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
乡愿的字面意思是乡里面那些忠厚谨慎的人,表面上看来没有贬义以及批评的意味。但是结合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看重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言行举止的匹配,若一个人无法外在忠厚谨慎,可实际上不过是迎合世俗,那么其在道德上就处于孔子所批判的人,他就处在内外一致的君子的对立面。
孔子的“乡愿”指的是伪善者。乡愿就是指那些看上去一脸忠厚诚实,其实只会媚俗趋时,但其实毫无道德原则的人。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把乡愿视作道德败坏的人,在孔子看来乡愿者是伪善者,虽然外表上拥有忠厚谨慎的样子,但其实内心毫无道德原则,只会媚俗趋时。孔子因此否定了被所有乡邻喜爱或是憎恶的人,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在这些人中为善人所喜,但为恶人所厌恶的人。
乡愿的由来
·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者也。’”一本作“愿”。朱熹集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唐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家乡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等,来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乡原的含义和情感。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乡原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或故乡的情感和归属感。它可以用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回忆等情感。
xiāngyuàn[hypocrite]即“乡愿”。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引申为见识浅陋、胆小无能之人,今多作“伪君子”之代称。“原”(愿),谨慎,善良乡原,德之贼也。——《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乡原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家乡的情景,感受到乡原带来的温暖和亲切感。
乡愿是指什么样的人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乡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乡指的是自己的家乡或故乡,原指的是根源、起初的地方。因此,乡原的基本含义是指自己的家乡或故乡。
故事起源(StoryOrigin):乡原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比较模糊。它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卷六十一·李密传》中,用来形容李密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情景。后来,乡原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道者万物之母,故生万物者道也。及其运而为德,牧养群众而不辞,故畜万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则不能自形,因物而后形见;物则不能自成,远近相取,刚柔相交,积而为势,而后兴亡治乱之变成矣。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句话是说,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老子认为,在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中,万物纷纭各异不过是情势使然,它们都源于道而畜于德,而且最终都会积德归道。
第二十五章,谈到过“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就是如此的,因此依“道”而生长、运行的万物也应该纯任自然,不应该对它们进行人为的干扰或妄图主宰它们。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合于“道”,不失“德”,能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为他们生长、成功创造顺利的条件,而不妄为主宰;功成以后,也不可自以为有功,自以为*之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