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发明于
综观中国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103机、109乙机、150机、银河-I、曙光1000、曙光2000、天河一号到天河1A,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中国建立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计算机系统设计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续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计算机系统研制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到实现技术超越。
中国计算机事业在开创阶段,以“先集中、后分散”,“先仿制、后创新”的方针,迅速制成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建立了一批科研院所,在一些高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并且通过国产计算机的系列化,形成了初具规模、能够批量生产的计算机工业。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应用促进计算机研制的发展,为大型应用系统工程配套实现了产用结合,推动了*机的国产化。
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computer)通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逻辑计算,具有存储记忆功能,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
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由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组成,华罗庚邀请闵乃大担任组长,开始了计算技术的探索。同年3月,由闵乃大执笔写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中国计算机的发展从华罗庚建立的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拉开了序幕。
中国微机的雏形是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开发成功的*计算机长城100(DJS-0520微机),该机具备了个人电脑的主要使用特征。直至198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功能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标志着中国微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计算机的诞生!而这台计算机诞生的地点是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台计算机的研发人员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1977年夏,性能上同样达到百万次运算速度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研制成功。1978年10月,200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通过国家验收。1980年,151集成电路计算机装在“远望”号测量船上,南征太平洋,为完成中国首次洲际导弹飞行测量任务起到很大作用。
计算机五大系统
在计算机初始阶段,中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仿造。1956年,*决定把计算机纳入到即将制订的科学发展长期规划中。在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把开创中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任务的大体进度是,从1957年起,着重解决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制造各种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技术。
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中国的研制水平从与国外的差距整整一代直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中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为国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科,这些学科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很多领域在技术研发或产业化上,达到甚至超越了同期国外水平。
1985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联想式汉字*机LX-PC系统。该系统是在IBM-PC(包括XT、AT及其兼容机)*计算机基础上,通过安装自行设计的联想式汉卡和汉化操作系统而构成。随着联想品牌的逐渐打响,以销售联想汉卡为主的计算所公司也因此改名为联想集团。
继DJS-100系列机之后,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研制180系列机,先后共研制生产了DJS-183、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它在研制成功DJS-180系列小型机后,华北计算所又推出了NCI-2780超级小型机、TJ-2000系列机及AP数组处理机等产品,其中2000系列机全部装备了中国航天测控领域所有地面测控系统。
国产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产计算机核心芯片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事实上,在研制国产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的一开始,中国就进行了一系列核心芯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随着中国处理器芯片获得的重要进展,一批基于国产处理器芯片的超级计算机也被研制成功。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