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9月9日重阳节是纪念谁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九月初九带有仙缘的人
我们都知道,重阳节的饮食风俗,不仅有茱萸、菊花食品,还有重阳糕等特色菜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几种重阳菜式。
重阳登高还与吃重阳糕有联系,因为“高”与“糕”谐音,所以重阳登高,重阳吃重阳糕,登高吃糕,有步步高升之吉祥寓意,此外,还用于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1、将花生、陈皮洗净后浸泡片刻;2、洗净猪脚并斩件;3、将花生、陈皮、猪脚和生姜一起放进瓦煲中,加入3000毫升(约12碗)清水用武火煲沸后再用文火煲约3小时,最后加入适当的盐油等调料即可。
九月重阳,两九相重,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叹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的活动多彩丰富、浪漫怡情,在如此吉利的喜庆日子,在登高远眺之后再聚餐桌前,是多么的温馨啊!那么重阳节吃什么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