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X101造假录音
人们对“假唱”的厌恶催生了对“瑕疵”的青睐,但“瑕疵”是否可能成为下一个商业的卖点呢?这有点像开脑洞,不过《黑镜》第一季中的一集也曾提出过这种警醒:男主角希望通过真实的自残行为来揭穿那个剥削人的娱乐工业世界,但他的“真实”行为却被转化成了更吸引人眼球的表演。在一个数字技术和商业深度结盟的时代,追求音乐的“真实”可能永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作者: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广告。
2013年,美国歌手碧昂丝被指在总统就职典礼假唱美国国歌,之后碧昂丝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当天确为“对口型”,并解释考虑到当天天气情况、缺乏合练等因素,为保证这种重要场合的演出效果才决定使用事先录制的版本。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归家》剧照。
彼得森的研究为我们看待音乐提供了一点启示:人们尽管厌恶音乐中虚伪的精致,但追求真实的粗糙或许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很像当下最受城市中产阶级欢迎的很多“农家乐”项目:它们负责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内提供给人们一种粗粝的、返璞归真的体验,但这一切建立的前提都是他们能随时返回城市生活。悖论的是,当本真性作为一种卖点出现,它还是否意味着真正的真实?
其实在大多数国家中,对“假唱”或“对口型”(lipsync)的认定总体上都比较严厉,但追溯这段音乐表演“对口型”的小史,会发现听众的态度还发生过一些有趣的变化,而数字技术在其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听众对待“对口型”这件事始终如此认真,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个追问:人们去演唱会究竟是想看什么?为什么“本真性”(Authenticity)对于一场演唱会如此重要?本期读刊,我们与你分享相关的有趣观点。
录音可以合成伪造吗
《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作者:[美]理查德·A.彼得森,译者:卢文超,译林出版社2017年8月。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之规定,以假唱欺骗观众的,观众有权在退场后依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演出举办单位赔偿损失,演出举办单位也可依法向负有责任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员追偿。如果“假唱行为”属实,承载了众多观众青春记忆的*将直面严峻的法律后果。
*此次深陷风波也在歌迷中引起争议,有人指出,“假唱”的认定问题比较复杂,采用一些诸如“垫音”、“半开麦”的技术手段是否属于假唱范畴仍有争议。不过,也有不少
近日,知名乐队*被质疑在上海演唱会上假唱的新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于12月4日表示正在积极关注此事,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也正在开展调查。
的声誉曾经多么鼎盛,“假唱”都是有着“一票否决”作用的行为。例如欧美国家的音乐现场演出中,阿什莉·辛普森(AshleeSimpson)、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Spears)都曾经陷入过“对口型”的争议,两人都在第一时间予以过否认,但这事件给两位著名的歌手带来潮水一般的讽刺。
录音可以鉴定是谁的声音吗
行业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些音质技术的完善已经让如今做歌手不必再像过去那么刻苦。如果我们跳出是不是在为歌手“开脱”的立场争论,一个确实存在的事实是:技术的发展,让数字时代演唱会中的“真实”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并表示:“UP主的鉴定证据不足”、“唱的好就等于假唱?”。总结来看,*假唱风波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应,不仅是因为涉及了法律与行业标准,还关乎着不少人对青春、对偶像、对现场演出满足程度的情绪。
*作为创作型歌手,确实为大众带来不少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也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对于不少歌迷而言,现场大合唱、氛围感带来的情绪价值更胜一筹。当然,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