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下一句
醉梦里挑亮油灯*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3)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回答两点且合情合理即可,3分)
(2)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1)“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从此君王不早朝上一句是什么
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xián)/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明确:这两句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侧面描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烘托出将士的英勇无畏。表达词人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和战斗*。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pīlì)/弦惊。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宋代有一位词人,他下马能草檄,上马能杀贼,23岁时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词人便是辛弃疾,可惜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和悲怆情怀。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