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
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著名诗人苏轼曾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元宵是不同朝代的重大节日,夜不宵禁,人们看灯、观景、逛街、剁手,这一晚,常年深所闺中的女子可以出门“看人”,融入这份狂欢之中。
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于是人们约定俗成,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后来西方又有2月14日情人节、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传入国内;甚至5月20日,也因为谐音“我爱你”被定义成21世纪的情人节但追根溯源,在古代,真有点情人节味道的,其实是元宵节。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情人节叫什么名字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更是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赏灯盛况与动人传说。以下就是元宵节由来介绍。
于是乎,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流芳千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元宵节少了点儿爱情的味道,多了份吃吃喝喝的乐趣,人们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两个人的爱意被放大成一家子的团圆。
到了唐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仅点亮灯笼,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七夕和乞巧有什么区别
这个节日的节期与节俗活动,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再到宋代的五天,最后到明代的长达十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当时,朝廷为了管理方便,实行了“宵禁”管理制度,百姓必须在一定时间之前回家,晚上禁止外出。如果违反宵禁,后果严重,甚至可能被处以极刑。唐朝的《宫卫令》对此有详细记载。宵禁的实施导致青年男女的幽会机会减少,而*私自外出也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只有在元宵节期间,男女才能在晚上光明正大地相会,解相思之苦。元宵节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情人节。
现在有部分朋友认为中国如果有情人节那么首推元宵节。主要原因是元宵节虽然没有情人节的名头,但是这个节日有情人节卿卿我我的过节方式。古代的未婚*都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会和外男有过多的接触,只有在元宵节这样的节日未婚男女能有机会光明正大的接触。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就讲了一个元宵节的爱情故事。
七夕节是目前人们最为认可的中国情人节,主要就是织女和牛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一波粉丝。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受到广大文人墨客的称颂,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与爱有关的节日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