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时辰是几个小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一个时辰是两小时,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十二时辰表对照表
午:wu(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人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辰:有说像贝壳形。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古代一炷香等于多少时间
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丑:为“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八刻,一刻有十五分钟。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历法上的十二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东南西北分别为卯位、午位、酉位、子位。所以人们便用太阳在天空的方位来确定时间。且在钟表刚传入中国时,时辰被称为“大时”,钟表上的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慢慢消失,“小时”却留传了下来。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