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梅花一放翁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花:一作梅前。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的孤高嫣红,而是开得浓密繁盛,就像雪堆一样。在清晨寒冷的山中,淋漓尽致地彰显自己不畏雪压霜欺的顽强*。陆游作此诗时已78岁,“北定中原”的夙愿转眼成空,而内心的执着操守却从未改变。
自《诗经》以来,中国文学中就有一种“比德”的传统,将山川植物的特性和人们的*连接起来。而作为迎着寒风傲然盛开的梅花,在魏晋以后,逐渐成为
梅花绝句中的放翁是什么意思
宋以后,梅成了音乐中的常客。清代《御定曲谱》就收入了北曲《落梅风》《梅花酒》《雪里梅》《梅花引》《雪中梅》等,南曲《望梅花》《蜡梅花》《东风第一枝》《一剪梅》《临江梅》《梅花塘》等。
赏梅始于汉代。《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西汉扬雄《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两千年前,梅就已经成为园林树木了。
今天,我们常说“梅兰竹菊”是“四君子”,似乎古已有之。其实这种说法的历史并不太久,据说最早始于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或“四君子”。像所有并称的人和事物一样,虽然是并称,但往往也有个先后或主次,“四君子”也不例外。那么,为何“梅”居首位?
敏锐捕捉到,一曲《红梅赞》,既奠定了歌剧《江姐》的基调,又成功树立了女性革命英雄江姐的形象。“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通过歌谣式的唱段,《红梅赞》让红梅的形象与江姐的故事一起传遍大江南北。从此,梅花便以崭新的革命文化形象和气质为人们所熟知。
梅花绝句其二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关于梅花的“百咏”最多。关于梅花的名句,在百花中似乎也是最多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伴随园林的发展,梅花的审美开始兴起。较早的咏梅诗是北魏陆凯写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花传递友情、带有早春气息的特点已经为人所知。杨万里《和梅诗序》里说,“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主要起到类似醋的调味品的作用。《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礼记·内则》:“桃诸、梅诸、卵盐。”在古人眼里,梅子和盐一样重要,在祭祀和烹调中不可或缺。至今,云南有些地方仍然坚持用野生梅子炖肉,颇有古风。据说古人聊天时口渴便吃梅子润喉,于是梅子有“话梅”之称。三国时的曹操就有“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个与梅有关的典故。
伴随着“中国风”的音乐浪潮,流行歌曲《一剪梅》中“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的唱词,则让梅花高傲孤洁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