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因此,佛教反对的欲望是造成人心智沉迷的欲望,这种沉迷的欲望会使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意识,人有适度的自我意识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太过强调自我,就会引发无尽的贪欲,这种贪欲就会把我们的心变成恶鬼,恶鬼的样子很多看过佛经的朋友都见过,细胳膊、细腿、细脖子、大脑壳,大肚子,佛教为什么把恶鬼画成这个样子,因为贪婪无度嘛。
当*产生的那一刻,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轮番登场。我们不知道所谓的幸福何时降临,愤怒与悲伤何时到来,我们期待着幸福,拒绝着悲伤与愤怒,可是幸福总是降临的太晚。而愤怒与悲伤却总是来的太快,反而却总是能坚持的太久。因此,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情绪里挣扎,翻滚。苦乐由不得自己。
这就是身体触觉的欲望,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生活档次上去就下不来了,其实不是下不来了,是当我们不能满足身体欲望的时候,心理就会产生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带给我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恐惧。因此,现代人很多人的发愤图强,并非是欲望驱使,而往往是恐惧驱使。而这种长期的恐惧压力,就会对*脏产生伤害。
另外,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牵牵对方的小手,就心潮澎湃,亲吻一下对方,就觉得很幸福。这一系列美好的感受,同样是触觉带给我们的。我们很多人把这种触感误认为是爱情,更误认为是对对方的爱,实则是对这种感觉上瘾。尤其是很多结婚多年,夫妻生活已经不能带给你这种感受的人来说,很多人婚外恋的理由是爱情,真的是爱情吗?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
在生命过程中,就是不断的通过五遍行法引发六欲七情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乐此不疲的轮回不止,当我们累的不行了,或者疼的不行了,我们有可能会歇一歇,反思一下。当伤口愈合了,我们还会向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的去推动这个轮回不断的进行下去。
七情六欲的正确解释
想,在佛法中的想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想”涵义不同,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定义,指看见一个境界,内心浮现起一个定义,譬如看到一朵莲花,在我们心里就会生起莲花的概念。随之以后的再升起的思考,我们就借用心中的概念而不是事实了。
比如,肺气虚的人可以选择一块和田白玉来佩戴;肝阴虚的人可选择一块翡翠来佩戴,心气虚的人可选择红宝石或者红玛瑙佩戴,脾虚的人可选择一块黄玉佩戴,*阴虚的人可选择一块蓝宝石来佩戴。这种佩戴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以色补色,来辅助五脏能起到调理身心的作用。
比如,当男人见到一个*,女人见到一款名牌包,一款漂亮的时装时,生出占有的想法。这就是眼见色生欲。这里我们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一个人的眼睛是不会生出欲望的,生出欲望的是我们的心识。因为眼睛无好恶,同样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都没有好恶,因为这些都是人体感知系统,感知系统是无好恶的,因此六识并不会产生欲望。而感知系统之后是我们的心,心是有好恶的,因此,只有心才能产生欲望。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前面简单介绍了一下佛教关于我们接触到一个事物时候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五遍行法。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进入这样一个思维定式。而人与人思维的区别就在于个人认识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一朵花,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毫不在乎。这在心理层面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造成的不同的选择,并且引发不同的情绪。
男女之间七情六欲的含义
就比如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记得我小的时候,男生看金庸,女生看琼瑶。这就是意识对于知识产生的欲望。这种学习的欲望往往都与青春期的荷尔蒙有关。学习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在适当的年龄看适当的书。不产生偏执,就比较适合了。就比如说学习传统文化,也要符合这个时代特点,不能脱离时代去学习,如果一个现代人说着100年前的话,这个人我们看起来肯定不正常。
比如,我们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就会身心舒畅。我们为了听觉享受,会花大价钱去买一套音响。为了听觉享受我们会远离城市,不惜跑上几百里去听大自然潺潺流水声、去听山间的鸟鸣声,这些都是在满足耳识的欲望。再比如男人喜欢女人说话如燕语莺声。女人喜欢男人说话浑厚的声音,这些同样是我们耳识的欲望。
我们现在有一些佛教*友,非常喜欢佛教。被现代人冠以佛系青年的标签。这个标签本身到没有什么,但是学佛的目的是为解脱烦恼,更好融入的社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非让人把我们看成另类,这个就有点问题了。所以学习本身没有问题,而关键在于谁掌握了这些知识,怎么理解和认识这些知识。
*认为人体的酸、麻、胀、痛、痒,都是人体的触觉神精带给我们身体的一些独特感受,这些感受就意味着我们身体某一个局部出现了问题。就比如人受风之后就容易感觉酸痛,为什么呢?*认为是腠理不开,腠理不开的意思就是在人体皮肤和*之间的气、血、与水的循环障碍不通,随着这种不通的逐步加重,就会产生酸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