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过,异人在位并没有多长时间便去世了,继位的正是嬴政。而因为嬴政生母正是吕不韦当初献给异人的,并且在异人死后,吕不韦常常与太后私通。所以,后人还常常怀疑吕不韦是否为嬴政的生父。
可是吕不韦在看到这封信后,也明白嬴政的用意,虽说他现在只是被流放,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赐死了。嬴政既然想要稳定政权,自然是不能留下他的。所以吕不韦在看到那封信之后,便饮毒酒*而亡。与后面公子扶苏在看到假圣旨*不同,扶苏可能是愚忠或是无奈,而吕不韦更多的是看透生死,知道自己逃不过,不如一了百了,这也是一种洒脱。
回想吕不韦的一生,他本可以凭借做生意安度一生,但却选择了一项极其危险的“生意”,所幸成功了,但也注定了他最后不得善终的结局。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后,收回了所有大权,不再受吕不韦限制。吕不韦害怕自己与太后之事被嬴政知晓,特意选择了门客嫪毐进献给太后。但终究还是被人告发,嬴政处死了嫪毐三族以及他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原本想顺势除掉吕不韦,但因为吕不韦对前朝有功,只好先将他赶回封地。
当时的吕丞相可谓是风光无比,食十万户邑,光是奴役就有上万人。另外,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喜欢收养门客,像战国四公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门客,甚至还形成了攀比风气。吕不韦在当上丞相之后也开始收养门客,但他却另有目的,便是为了著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吕氏春秋》,就是当初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的。
吕不韦对嬴政忠心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吕不韦这个人,他原本只是一个商人,出生于我们今天的河南地区。对于商人大家都知道,一切为了利益二字,吕不韦也一样,前期他通过低进高出积累了很多财富,本可以过着舒服自在的日子。不过,当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生意遇到异人时,却打起了对方的主意。
即便相国职位被剥夺,可吕不韦的影响力还在,大臣们都比较信服他,这可惹得嬴政不开心了,于是才写了那封只有30个字的信。信中的内容大致为,指责吕不韦有什么功劳,可以享受十万户邑,并且被人尊称为“仲父”,并将其全家流放到蜀地。
吕不韦第2个阶段的结局并不算好,最终被赐毒酒而亡。在表面上吕不韦的死,是因为他卷入了宫廷争斗,因为叛乱和长安君。但这两件事吕不韦都坚定地站在秦王嬴政的一旁。甚至正因为这两件事情的敏感性,使得吕不韦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隐瞒,杀伐果断胜于秦王。但同时他又有顾忌,这正是吕不韦骑虎难下的人生。
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投机,他把自己的资产一分为二,一半交子楚结交宾客,另一半由自己西行入秦,游说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子嗣。这一次政治投机吕不韦既惊险又成功。惊险是因为子楚在公子当中不仅不受重视而且没才华。成功是因为当时的老秦王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大财,并希望通过在王孙当中选举自己的继承人,而吕不韦恰好进行了正确的投机。在一系列宫廷事变之中,帮助子楚成为秦王。
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的一次朝议上。当时丞相王绾,这个曾经也是吕不韦的门生,在吕不韦失势的时候,选择离开吕不韦,并且也不认为吕不韦的政治方略能够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帝国统一以后站出来重新支持吕氏春秋。因为在他看来,吕氏春秋在未统一的华夏环境上是无法实施的,但是随着帝国的统一,吕氏春秋的意义和价值应当被肯定和重视。
嬴政是吕不韦的亲儿子吗
在子楚死后拥有纯正秦国血统的长安君发动叛乱,以此为借口,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和血统的纯正性,否定秦始皇继承秦国王位的资格,这在秦国国内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话题,在六国也沦为笑柄。秦始皇嬴政和吕不韦之间最大的分歧是政见分歧,是一个帝国未来走向的问题。只是作为二把手的吕不韦,终究不可能成功。
所有的兵器,它的制造都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制作工匠并采取负责制。秦国兵器精良,一举扭转了秦朝昭王晚期经历一系列军事失败而导致的国力问题。而且就在此时吕不韦也主动进行军事进攻。
不过除此之外吕不韦,在秦国民众当中的影响和支持度也毋庸置疑。其实秦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还保有河西之地,只是后来被魏国夺取。之后的秦国虽然在战略上被碾压,但是秦川沃野依然存在,只是秦国没有那个生产能力去开发。商鞅变法以后,原有的土地被开发,而且河西的富余之地也被夺回。但随后秦国就进入到了争霸战场,国内的很多农业方面的设施都没有建立成完整的体系。
虽没有完成灭国目标,但是为秦始皇日后的统一奠定了绝佳的军事基础,秦国在战略上碾压了三晋,国际局势十分明朗,这些都是吕不韦治国能力的体现。
吕不韦一生攻于心机,善于谋划,有定力,也有魄力。他在最初进入政治舞台时,确实有自己的投机成分在里面。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当吕不韦成为秦国宰相以后一系列的政策,以及他为秦国辛劳付出的13年。若说他在13年里都算在他的政治投机上,显然并不客观,也不正确。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