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什么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而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后来经过演化“上元节”就被称为“元宵节”。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元宵节的别称有20个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随着人们的生活发展不断地变化起来,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所以在元宵节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灯会风俗。
元宵节的别称有元夕、上元节、灯夕、灯节以及小正月。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蚂蚁庄园今日*:下列哪一项是元宵节的别称?2月26日蚂蚁庄园每日一题的*是什么?今天的问题是:下列哪一项是元宵节的别称?下面就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农历十五称之为“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汉族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