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内容并不复杂,主题就是一个:归乡团聚。但经“巴山夜雨”的两次重复、阻隔倒腾,将“归期”纠结为“未有期”,就把远方相互思念之情,犹如佳酿醅造,浓度倍增,使得双方都期待着“共剪西窗烛”的那一晚,“共话巴山夜雨时”。这种以今天巴山夜雨思念之苦,预期西窗剪烛温馨之夜,反过来,又盼望西窗之夜重显巴山夜雨之景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情思委曲,唯李商隐才有如此高超水平,《夜雨寄北》遂成浓度极高的思念名作。
大中五年(851)七月,政绩颇佳的柳仲郢由河南尹转调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其子柳璧与李商隐为文坛好友,将李商隐推荐至东川节度幕府任职。这位柳大人与令狐楚是至交,同为牛*中人,早就闻其门生李商隐才华横溢,是位大诗人,当即满口答应、热情欢迎。
但当聘书下来之际,妻子王氏病情加重,李商隐连祭文都来不及写,没几天其妻就亡故了。他强忍着悲痛,将年幼的一儿三女托付其妻六姐及其丈夫韩瞻,就匆匆上路,赶往东川幕府。哪知东川幕府一呆,就是整整五年。柳仲郢坐镇东川,美绩流闻,于大中九年(855)下半年,传闻朝廷将召回他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也将随之返京。就在欲归未归之时,正值巴山秋季,阴雨连绵,行程难定,《夜雨寄北》有可能写于此时。
(3)何当:何时。共剪西窗烛:共同剪去内室西窗的烛花,以使烛光明亮,彻夜长谈,相叙分离期间的相互思念。
(2)巴山:《明一统志》:“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县)有大巴岭、小巴岭相接,世传九十里巴山是也。”其实,巴岭山脉绵延甚广,此处泛指东川一带的山脉。秋池:泛指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巴山夜雨全诗译文及注释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