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村,1954~1957年发掘。为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生产以农业为主。多处发现粟的遗存。一件小陶罐里储存有炭化菜籽,经鉴定为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至于半坡晚期类型遗存,发现很少,陶器主要是平底瓶、平底钵、平唇浅腹盆和饰弧线纹的彩陶。有人认为,半坡遗址中还包含很少的庙底沟类型遗存,可分作半坡→庙底沟→西王村3期。这个问题还在继续进行讨论。
参考书目我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参考文章半坡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西安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我国第一个被大规模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它开启了“聚落考古”的研究新篇章。所谓聚落考古就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村落和聚落的起源、变化和发展。这就好像我们一起走进时光机,去探索古代人们的生活一样。
在聚落的中心是一个大广场,在一个大广场的一侧,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房子,面积约160平方米,就像广场的西边的大门。这个大房子的周围,有许多小一些的房子,就像孩子们的玩具一样分布在周围。在广场的东边,我们找到了一个制陶的地方,就像现在的工厂一样。北边是人们去世后安息的地方,就像我们的墓地。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才刚成立不久,我们的国家用毛主席话说就是“一穷二白”。虽然,国家很困难,但是老一辈领导人还是很重视这个新发现的遗址。1958年在当时的副总理陈毅元帅的支持下成立了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堪属首创。他在参观完遗址后,还很有兴致的写了一首诗“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
这个人面鱼纹盆的来历你知道吗?其实它是个“大明星”,因为它的图案非常独特,一看就记住了。这个盆子画着一个人脸,脸边上还有两条鱼,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在水里游泳一样。这可不是随便画画的,它代表了半坡人的一种信仰或者文化。
西安半坡遗址位于中国的哪个省
说回这个人面鱼纹盆,它应该是半坡人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通常会画在儿童的瓮棺等葬具上。专家告诉我们,半坡人有个特别的习俗,叫瓮棺葬。他们把夭折的婴幼儿放在陶瓮里,瓮就是棺材,盆就是盖子,然后埋在房子附近。在这个遗址中,专家们发现了很多瓮棺葬,但只有在这种特定的葬具上才能看到这样的人面鱼纹。
把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很久以前人们塑造神的方式。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痕迹。比如说,一个动物图像,只要给它安上一个人面,它就能瞬间变成神,半人半兽,成了神明的代表。那么,人面鱼纹呢?这会不会也是半坡人心中的一种神灵形象呢?它到底是谁,会是水神吗,或者是鱼神?还是别的什么呢?现在,没人能说得清。是不是觉得挺神秘的?
时间来到1952年的冬天,一些考古学家在西安的一个电厂里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彩陶片。他们觉得这些陶片很不一般,于是就把它们送到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去研究。考古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地方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仰韶文化遗址,他们把这个遗址命名为“半坡遗址”。
在生活区外面,有一个大圈,就像一个大大的围墙,围绕着村子。这个围壕有六至七米宽,就像一条深深的河流,防止外面的危险进入村子。考古学家们从地里挖出了很多古老的物品,就像时间的印记,告诉我们这个村子有很多人曾经在这里长期生活过。他们一代代修建、修复房子,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就像他们的故事一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