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译文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全文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半江红树》描绘的是当年镇江江边小景。画中是开阔平静的江面,一叶扁舟从江边顺风扬帆,一路驶入扬子江,也将赏画的人们带入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有人推测,此画描绘的是镇江东郊的千棵柳湿地。
一抹斜阳映黄昏,一念旧人方知深
在《京江二十四景》中,几乎每一幅画都对应着镇江曾经的一处著名景观,或是重峦的山峰、或是庄严的寺庙、抑或是忙碌的码头而有一幅画,绘作时便没有特定的地点,甚至现在此处已经荡然无存,只留给世人无尽遐想与猜测,这幅画就是《半江红树》。
你看,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夕阳西下,满山的知了,不停地鸣唱。
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看着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
晚云渐收,夕阳斜挂,秋霜染红了漫山枫叶,两岸是雪白的芦花。鸥鹭在芦花中栖息,牛羊从枫林中走来。万顷波光有如一幅天然的画图,红霞映入水中给江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关于残阳铺水的诗句解读
每年的十一月份,是百里天然文岩渠两岸芦花飘荡的季节。一穗穗、一簇簇、一片片芦花,波浪一样翻滚、河流一样奔腾、火焰一样跳动。忽急忽缓,忽高忽低,前呼后拥,前赴后继,蔚为壮观,在蓝天的映照下,在碧波的荡漾中,在水墨的倒映里,把周围金黄的旷野装点得分外妖娆,又不失高远的韵味;又好似银色的月光洒满沿河两岸,清幽淡泊中又不无风流倜傥。
游走于大堤坡下,跟前满眼的芦花,不能不想起唐代诗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九曲黄河绕城过,百里文岩润蒲城。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因此长垣不缺芦花,亦不缺摇曳的风姿。茂密的芦苇遍及河渠上下,好似一条长长的哈达,绵延不绝,承载着长垣*的无限憧憬,也承载着长垣*的美好梦想。
小时,芦苇丛是我们的游乐场,芦花就是信手拈来的玩具。小朋友们折了苇秆做芦笛、摘了苇叶做小船、采了芦花做扫把,嬉闹声从一片云絮荡漾到另一片云絮,似乎永无休止;甚或,故意用脚踩倒一大片芦苇,然后故作惬意地躺在上面,美其名曰:睡凉席。现在想来,那时的快乐虽然简单,却也无知;虽然单纯,却也真实。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