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法
我的家庭不富裕,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于是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母亲是汉语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我总喜欢让母亲给我讲故事。吃罢晚饭,我总是坐在她的身边,入迷地听着。我是多么喜欢那些故事啊!这些故事总是把我带到某种异乎寻常的世界。
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人,学生往往只懂得直接通过写人物的言行举动来展现,但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人,除了写人物的言行举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人物最突出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如背影、手、头发、眼神、微笑、印痕等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身边之物——衣服鞋帽、包、手表、手机等来表现。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近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作文教学。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草拟提纲,指导他们围绕中心选择几个能比较充分地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具体的事件、细节,然后根据材料的主次来安排层次,并在大层次下拟编小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实践表明,好的提纲,能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而有条不紊,从而使学生比较正确地解决“怎样写”的关键问题。
记叙文怎么写 基本结构
写作时观点的掌握非常重要。记叙文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两种人称记述。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记叙,使人感到亲切,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相信真有其事。这种形式常用在写自传、本人的经历或记叙耳闻目睹的事件;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使人感到客观。这种形式常用在对重大事件的客观报道以及记叙他人的经历或事迹。
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底稿,修改起来是费神又费力的。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的修改,错别字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文的格式、段落、语义的层次等,都是必须修改的内容。底稿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几次。教师可每修改一次,让学生誊写一次,经过数次的修改,作文的基本雏形就出来了。开始写作时可能会很艰辛,特别是教师的指导和修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后,写起作文就会很轻松。
动作描写要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动作,选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和准确简练的动词,如,鲁迅写孔乙己第一次来咸亨酒店时,“排出九文大钱”,这“排”的动作写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神情;写他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用“摸”的动作,表现出孔乙己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
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所以肖像描写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描写,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由作者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第三者的语言或眼光间接描写;可以寥寥几笔,粗线条勾画*,也可以重彩浓墨,细腻地描绘;可以是静态描写,在人物出场之际,作具体介绍,也可以是动态描写,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逐渐把人物的外形显现出来。
记叙文写作技巧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描写,如想象、感觉、希望、幻想等。心理描写是直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心理描写要精当,一般在人物非常兴奋、激动、悲愤或者内心矛盾激烈的时候运用,不宜用得太多、太滥。
一定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60岁老人才说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说些大道理等。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程度等而乱写一通,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