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的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立即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背景。西塞山浓郁的山色与飞翔的白鹭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一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山青水秀、鸟兽自在的和谐画面。紧接着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把焦点缩小到流水与桃花之中,渔翁所处之地又是个鱼肥水美的良辰美景。描绘的不仅是外在的自然风光,更透露出渔人平和愉悦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在皎洁的意境描绘中,和谐地融入了诗人的哲思与情感,不仅是一幅宁静的山水画,也是对淡泊名利,隐居逍遥生活哲理的颂扬。通过渔翁的形象,范仲淹透露出了自己对人*想的追求和对宁静岁月的无尽憧憬,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与世态炎凉的深邃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揭示了渔翁内心的安详与坚定。面对斜风细雨,渔翁毫不在意,无需归家避雨,这份从容不仅展现了渔翁对自然环境逆来顺受的豁达,也反映了诗人本身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在平和的人生态度。
渔歌子配画一等奖
《渔歌子》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闲适、自然的咏物诗。此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渔翁在西塞山下垂钓的宁静场景,通过对渔翁形象及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流露出作者对世外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再看中间两句“青箬笠,绿蓑衣”,诗人借助渔翁的服饰来进一步铺展这一意境。青箬笠与绿蓑衣呼应着四周翠绿色彩,渔翁就像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融,隐隐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态度。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创作背景】: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全诗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如下: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如下:(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鹿展翅高飞,桃花盛开,水中的鳜鱼味道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也不想。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以下是我整理的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西塞山。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白鹭:一种水鸟。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箬笠。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