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一首宋词的名字,一般会是一种词牌名,同一种词牌名的词有很多,而每种词牌,都限定了一篇词作的格式。每一种词牌名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着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最独特的美感。浣溪沙三字,是指范蠡初次遇见西施时,看见她在溪边浣纱的情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题为“村居”的小令,是辛弃疾被罢官闲居时所写,小令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江南农家和睦有趣的劳动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味,表现了他对淳朴农民的友好感情。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着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到任用,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期间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妇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让人最欢喜的是三儿子调皮可爱,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该词上阕头两句,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家闲时的惬意生活。
下阕四句,作者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了屋主家中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真实地反映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其中末句的“卧”字用得极为巧妙,将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时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写得惟妙惟肖,使之跃然纸上。
清平乐村居表达了什么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现代作家、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王国忠:第一句写春景、点时间,第二句特写杨柳醉春烟的景色,三、四句写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放风筝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可爱。全诗前后情景相衬,织成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的诗人有感于春天的来临,而写下此诗。[3]
添加新评论